发布日期:2024-10-05 04:29 点击次数:69
经前悬谈 bt核工厂最新地址
唐中天竺梵衲.般剌密谛 译 乌苌国梵衲.弥伽释迦 译语 罗浮山南楼寺梵衲.怀迪 证译 菩萨戒弟子.前正议大夫.同中书门下平章事.清河.房融 笔受 好意思国万佛圣城.宣化上东谈主阐发—九六八年夏.三藩市释教讲堂
开经偈 无上甚深隐秘法 百千万劫难碰到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
壹.总释名题
一、七种立题
《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》,这十九个字是这一部经的名字、题目,加上临了这个“经”字,推断有二十个字:这二十个字是这一部经的名字;前面十九个字是别称,后边这一个字是通名。若何叫“别称”呢?别,就是分辨,和其他的经典不同的;下边这一个“经”字,就是疏通的,是以就叫“通名”。一个通名、一个别称;通名就是“通于诸经”,别称是“别于此经”,这部经和其他的经典名字不同的,是以这有通、别两种的讲法。
佛所说的经典,有“七种立题”。这七种立题,包括如来所说的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,一切经典都不超出这七种的道理。这七种的道理是什么呢?就是“单三、复三、具足一”。什么叫“单三”?单,是单单的,有三种。什么叫“复三”?复,是两个道理合到沿路;“复三”就是“双三”。此外,还有“具足一”。
这“单三”是什么呢?(一)单东谈主立题、(二)单法立题、(三)单喻立题。
(一)单东谈主立题:譬如《佛说阿弥陀经》,“佛说阿弥陀”,佛是个东谈主、阿弥陀亦然个东谈主,这都是东谈主,是以叫“单东谈主立题”。
(二)单法立题:譬如《大般涅槃经》,这“大般涅槃”是单单的法,是以单单地由法立出来这个题目。
(三)单喻立题:喻,就是“比方”。什么叫“比方”呢?例如《梵网经》,“梵网”就是个比方,用大梵天王阿谁蚁集幢来比方这部经。
【编按】鸠摩罗什法师译的《梵网经》,向来称为“梵网经菩萨心肠戒品”,也有略去戒字,而名“佛说梵网经菩萨心肠品”。
上列单单以东谈主、法、喻立题,是以叫“单三立题”。
“复三”是什么呢?(一)东谈主法立题、(二)东谈主喻立题、(三)法喻立题。
(一)东谈主法立题:譬如《文殊问般若经》,“文殊”是个东谈主,“问般若”是个法,这叫东谈主法立题──有东谈主、有法,用东谈主和法合起来立这个题目。
(二)东谈主喻立题:譬如《如来师子吼经》,“如来”是个东谈主,“师子吼”是个比方,比方佛说法的时候,就犹如狮子吼,是以这是以东谈主和比方立题。
(三)法喻立题:譬如《妙法莲华经》,“妙法”是个法,“莲华”是个比方,是以《妙法莲华经》是个法喻立题。
什么叫“具足一”呢?就是东谈主、法、喻都具足,譬如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“大方广”就是个法,“佛”就是个东谈主,“华严”是个喻,这是以万行的因花尊容无上的果德。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有法、有东谈主、又有喻,这叫“具足一”。
统共经典的立题都不超出这七种。你看《大藏经》里,屡见不鲜经典的题目都在这七种里边包含着,莫得超出这七种。是以但凡讲经的东谈主,一定要把这七种立题先明白了,你明白七种立题了,然后才可以教训经典;如果你连七种立题都不解白,就去给东谈主讲经,那你本人都没明白,又若何能去教东谈主家明白呢?你本人没醒悟,若何能去教东谈主家醒悟呢?是以这是很要紧的。
这七种立题,但凡学佛法的东谈主都应该知谈的。不是像某一个东谈主,看了两本半书,三本还莫得看完;不要说七种立题、五重玄义、十门分辨,他连一重玄义也不知谈,一门分辨也不知谈,就到处去自称“法师”,自称是一个“教授众生的导师”;这难免太过积极、太过前进了。莫得真明白就去讲经说法,是以把一班东谈主都讲到地狱里去;他本人也跑到地狱里去了,还不知谈本人若何样进去的!而这一班东谈主也不知谈本人若何样跑到地狱去了,这是很可怜的一件事!是以你学习佛法,一定要委果懂佛法了,委果有奢睿了,然后去教授众生,这是不会错的了!
在这一部《楞严经》里边,所说的敬爱是取之不尽的。咱们这一次讲经,不依照天台宗的“五重玄义”去讲,而是字据贤首宗的“十门分辨”来讲;贤首宗和天台宗,这是中国释教的两大量派。统共的讲经法师,有的就学天台而不解白贤首,有的学贤首而不了解天台,是以有的时候讲的经典就不成到圆融无碍的进度上。咫尺我讲这部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,是依照贤首宗这“十门分辨”来教训。在没讲经之前,先讲“十门分辨”;有十种的门,来分辨讲明这部经。这十种门是:(壹)总释名题、(贰)教缘故缘、(参)藏乘摄属、(肆)义理深浅、(伍)能诠教体、(陆)所被机宜、(柒)宗趣通别、(捌)说时前后、(玖)历明传译、(拾)别解文义。这十种门,第一叫“总释名题”,总起来,来解释这个名字和题目。前面所讲的七种立题,是分辨佛经七种定名的敬爱。咫尺总释名题,这个名,就是“大佛顶,如来密因,修证了义,诸菩萨万行,首楞严”,这是这部经的总名,亦然别称;别称,就不共他经,单单这部经有这个名字。
二、释“大佛顶”
大:有四种,就是“大因、大义、大行、大果”。这个“密因”,和其他的因不同,这是个神秘的因,东谈主所不知谈的,外谈不解白,二乘也莫得觉察到,是以叫作念“密因”。这种密因相称之大的,叫“因大”。“义大”,这义理亦然特别大的;“修证了义”这个义,道理相称大。“诸菩萨万行”,这行也大,叫“行大”。“首楞严”,这是个“果大”──有这四种的大,是以叫“大”。
佛:咱们每一个东谈主都知谈“佛”,说“我信释教、我学佛法”,究竟这个“佛”字又若何样解释呢?佛,是印度语,具足叫“佛陀耶”;中国东谈主欢娱轻便,是以“陀耶”两个字就给删去了,就用一个“佛”字。因为“陀耶”莫得翻译成汉文,一般东谈主以为这个“佛”字就是汉文了;不是的,这个字虽是汉文,音不是中国话。如若翻译到汉文,叫什么呢?就叫“觉”,“醒悟”的“觉”。这醒悟又不是一种,有三种;三种的醒悟是什么呢?有“自发、觉他、觉行圆满”。
什么叫“自发”呢?自发就和小东谈主不同;好像你、我咫尺这小东谈主,是莫得醒悟,本人还莫得醒悟。那么佛本人醒悟了还不算,又要想主张则其他的东谈主也都开悟,是以这叫“觉他”。在自发和觉他这里头还有各样的阶段、各样的不同。譬如你醒悟了,有小悟、有大悟;小的醒悟还莫得圆满,大的醒悟就圆满了。佛本人取得大的醒悟,令其他的东谈主也取得大的醒悟,这两种醒悟都圆满了,就叫“觉行圆满”──觉和行径都圆满了。以上这三种的醒悟都圆满了,就是“万德尊容”;“三觉圆、万德备,故名为佛”──三种的醒悟都圆满了,万种的德行也都具足了,是以就叫“佛”。
为什么咱们东谈主要信佛呢?因为佛就是咱们,咱们本来就是佛来着;不外咫尺咱们迷了,就不成证到佛的果位上。为什么说咱们本来就是佛呢?佛说过:“一切万物,皆有佛性,皆堪作佛。但因休想执着,不成证得。”说是统共的众生都有佛性的。统统都有佛性,为什么他莫得成佛呢?“但因休想执着”,他有休想,又有所执着;因为有休想,就想东想西、想南想北、想上想下,啊,钻天入地,它无所欠亨了!这些个休想打得太多了,你数也数不外来;你说你一天打若干个休想,你知谈吗?如果你能知谈,那你就是菩萨了;因为你不知谈,是以你照旧小东谈主。
休想执着,执着什么呢?执着这个亦然我的、阿谁亦然我的,统共的物资享受放不下,精神享受那更无用提了!是以有各样的执着。“哦,这个飞机是我的!”“啊,我有一辆车,这辆车是最新的牌子,险些是最靓(广东话“漂亮”)了!”你看这种执着,有什么,他就有什么执着!男东谈主就有男东谈主的执着,女东谈主就有女东谈主的执着,善东谈主就有善东谈主的执着,恶东谈主就有恶东谈主的执着。他这个执着开脱不下,又丢不下、放不开的,总拿着,就执着、执着。啊,有这种执着,就不得了啰!执着享受,就爱吃好东西、住好屋子,到处去游玩去。你以为这是好啊,其实,这巧合是好的事情!你本人不解白,你尽贪享受,你就不会成佛的;是以一切万物不成成佛,就因为“休想执着,不成证得”,才不成成佛的。
佛又说过:“狂心若歇,歇即菩提。”这是《楞严经》里边所讲的。“狂心”,是说你那种骄傲吹法螺的心,你那种好高骛远的心,你那一种鄙视东谈主的心哪!你那一种只知谈有我本人最明智,只知谈有我本人比谁都好的心!本来他长得像个丑八怪似的,他想:“哦,我真美丽啊!”你说这个执着多大?本来本人是丑,他还说本人是美丽,这都是一种执着!你这种执着,若把它休息住了,这就是菩提。什么叫“菩提”?就是“觉谈”,就是“开悟了”;开悟,就离成佛不远了。你若能把狂心休息了,那就是你的好去向啊!
这三种的觉:“自发”就和小东谈主不同了,你我小东谈主是“不觉”──不醒悟;自发,他是已经醒悟了;已经醒悟的这种东谈主是什么东谈主呢?就是阿罗汉和辟支佛。辟支佛,印度话叫“辟支迦罗”,在中国就叫“辟支佛”。辟支佛是修十二缘分而悟谈的,阿罗汉是修四谛法而悟谈的。自发就异于小东谈主,觉他就异于二乘──和这二乘又不同了。什么叫“觉他”?觉他,就要发菩萨心,要有菩萨心肠;菩萨是觉他,又可以说是“利他”。什么东谈主可以行“利他”的这种事情呢?就是菩萨;菩萨就异于二乘,和声闻、缘觉又不同了。声闻、缘觉只知谈自发,而不想去觉他;菩萨就发心去觉他。
声闻,就是阿罗汉;缘觉,就是“辟支迦罗”──辟支佛;菩萨,就是“菩提萨埵”。那么究竟这三个,是一个东谈主、是两个东谈主、是三个东谈主而修成的?这也可以说是一个东谈主,也可以说是三个东谈主。若何说呢?有的是:这一个东谈主他先修声闻,然后他又修缘觉,然后又修菩萨六度万行;他这一个东谈主都包办了,修了这样多的行门、这样多种法,是以这也可以说是一个东谈主。
又可以说是三个东谈主,若何说是三个东谈主呢?这第一个是修声闻,他修成声闻了,就不再向前进了,只知谈作念自了汉:“我本人已经开悟了,我明白了,我就不管其他的东谈主,任何东谈主我也不管了。”他就罢手在阿罗汉这个进度上,不向辟支佛阿谁路上跑了;是以这是一个东谈主。有的修到阿罗汉,然后再跑到辟支佛这个果位、这个进度上,他又不向前进了;这是两个东谈主了。加向前面阿谁菩萨,这是三个东谈主。
前面那一个东谈主,他过程这三个阶段;那么后头这三个东谈主,有一个东谈主就只过程一个罗汉阶段、进度,他不再向前跳跃了。
这三种的醒悟,到辟支佛上亦然自发,不是觉他的;比及菩萨上,这才成了觉他。菩萨就是修六度万行的──修六种波罗蜜、万行尊容,而成了菩萨;成了菩萨,再往前往行菩萨谈,行到圆满了,这叫“觉行圆满”,就成佛了。佛和菩萨又不同了,佛觉行圆满,就异于菩萨。是以这三种醒悟,里头说的是这样多,你若想去行起来,那是天渊之别;那里边,进度里头又有进度、分辨里边又有分辨,亦然很复杂的。总之,这三种的醒悟都圆满了,这就成佛。
顶:这是最高无上的,莫得再比它高的了,是以叫“顶”。好像咱们的头上边叫“头顶”,头顶上头是天,说你“顶天”了,顶天随即。咱们东谈主,不只是男东谈主,女东谈主亦然一样;因为在好意思国,不要把女东谈主忘了,女东谈主亦然顶天随即。顶着天,在地上站着,这是头顶──头上头的顶。那么这“大佛顶”三个字合起来,我不讲,折服全球也都会明白:这是大大的佛的一个顶──佛顶。
这个大大的佛,多大呢?用一把尺量一量,像不像这个佛堂的佛这样大?这尊佛像不是个大佛,这仅仅大海里头的那么一滴,在这天下上就一粒微尘那么大,你不要误以为这尊是大佛。阿谁“大佛”,再莫得比他更大的了;大而无外,这叫作念“大”。这是什么佛呢?是遍满一切处的佛,无在、无不在。莫得地点他不在,你说他在什么地点呢?什么地点他也不在。你说他不在什么地点呢?什么地点他都在。你说他是大、是小?你莫得主张来缱绻他阿谁“大”大到什么进度上,这才是一个委果的“大”;他把阿谁“大”都莫得了──什么“大”都莫得了,就再莫得比他大的了,这才是一个最大的!
那么这个最大的是谁?大佛。大佛又是谁?就是你,也就是我。说:“我莫得那么大呀!我看你也不是那么大啊!你为什么说是你、是我呢?”如果不是你、不是我,讲他干什么?就不需要讲了;正因为与你我都关揣测,是以要讲他。那么咱们若何这样大了呢?我告诉你,咱们阿谁佛性是大的,咱们本人都具足这个本有佛性,就是这个“大佛”;这大佛,再莫得比他大的了,是以叫“大佛”。
不只大佛,又是大佛的“顶”。这大佛,本来莫得比他再大,莫得比他再高的了,但是他又有个“顶”在阿谁顶上。你看,这是“大佛顶”这三个字!是以我说,不讲你一定会明白的。这“大佛顶”,是这尊大佛顶上,又现出来一尊大佛。
说:“这尊大佛又有多大?”这尊大佛看不见的,是以在〈楞严咒〉上不是说“无见顶相放光如来,宣说神咒”吗?说是:“那‘无见’是莫得吧?我看不见,那若何又说有大佛呢?”你看不见的,那才恰是大的。为什么?他若不是大,你见地若何会看不见呢?说:“那小的我才看不见呢!大的我能看得见的。”大的你能看得见?天这样大,你一眼能把它看结束?你看不完的。地这样大,你一眼能完全把地的面积都看见吗?看不见的。是以你看不见的,这才是一个委果的大;如果不是大,你就会看得见嘛!是以说“无见顶相放光如来,宣说神咒”。
这“大佛顶”,就是阿谁“无见顶相”放的光;放多大的光呢?你想这佛是大佛,他会放小光吗?天然亦然大光了嘛!是以,大佛就放大光,这个大光照遍一切处。说:“那照没照我呢?”早就照到你了!说:“那我若何不知谈呢?”你想要知谈吗?我也曾讲过:“心净水现月,意定天无云。”你心里若清净了,清净到顶点,阿谁佛光就会照到你这儿来了。你心里不清,就好像一池子污水,蟾光照不进去那污水;水若清了,蟾光就照到那水里去了。心清,就好像蟾光照到水里阿谁神态;言其佛放光,也可以照取得咱们心里了。意定天无云,你的意念若一定,好像天上莫得云彩似的,这种田地是美不可言的。是以每一个东谈主要是真能清净其心,就会取得楞严的定力。
三、释“如来密因”
如来:如,是“无所不如”;来,就是“无所不来”。“无所不如”这个“如”,就是一个法的内容;佛法的内容就是个“如”,佛法的用就是个“来”,这是“体、用”两个字。如,是“如如不动”;来,是“来而又来”,来了再来、来了再来;如如不动,来而又来。那么到什么地点去?莫得地点去;从什么地点来?莫得地点来。是以《金刚经》上说:“如来者,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。”也不到我这儿来,也不到你那儿去;也就在你那儿,也就在我这儿呢!这就是“如来”。
如来,这是佛的十号之一,佛有十种的名号。每一尊佛领先有若干个名号呢?领先每一尊佛有一万个名字。这一万个名字,以后又把它缩少,因为东谈主记这样一万个名字记不澄莹了,啊,又是这个名字,又是阿谁名字,把东谈主铭记脑筋都糊涂了!摸不着头脑,记不住一万个名字,以后就缩少到一千个名字,每一尊佛有一千个名字。那么一千个名字,东谈主还记不住这样多,以后又缩少,缩到若干呢?一百个名字,一尊佛有一百个不同的名字。不只这尊佛有一百个不同的名字,每一尊佛都有一百个不同的名字,那么众生也照旧很难铭记;于是乎又缩少,缩少到若干呢?缩少到十个,是以这十个名字,是每一尊佛的通号。
佛的十个名字是什么呢?第一个名字“如来”:就是“乘委果之谈,来成正觉”,就是成佛了。第二个名字“应供”:就是应当受东谈主天的扶养。如来、应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死灭间解、无上士、调御丈夫、天东谈主师、佛、世尊,每一尊佛都有这十种的名号。如来,是佛的十种名号之一。
密因:究竟什么叫密因?密因,就是咱们每一个东谈主定力的内容。为什么叫“密因”,而不叫“显因”?因为这种定的内容每一个东谈主都有的,所谓“东谈主东谈主本具、个个不无”;固然本具、不无,但是每个东谈主本人不知谈;因为不知谈,是以就叫密因,造成一个神秘了。这个神秘,就是定力的内容。这种定力的内容,是如来定力的内容;如来定力的内容,也就是一切万物定力的内容。也就是:统共东谈主都有这种的定力内容,不外本人莫得发觉出来,不知谈;因为不知谈,是以就叫作念“密因”。
四、释“修证了义”
修证了义:这个“密因”是作念什么的呢?是叫你修,才能证得。你修,若何修呢?你修参禅或者念经,这都是修;然则这一个“修”,是专门修参禅的,要专门修参禅才能证得。这个“证”,是“证得”。证得什么?证得“了义”这种的义理上。
什么叫“了义”呢?义,就是“道理”,这个道理澄莹,就是没专诚想了。那么“没专诚想”,说是:“咱们普通的东谈主作念事情,总说小数道理都莫得。这亦然‘没专诚想’?”但是这个“了义”,是把世间、出世间法完完全证得无余了,再莫得法可修,再莫得法可证了!也就是〈永嘉内行证谈歌〉上所说的:“君不见,绝学往常谭天东谈主,不除休想不求真。”“绝学”,不学了;“往常”什么也不作念了;“谈天东谈主”,他什么事情也都不作念了。“不除休想不求真”,他也不除休想,也不求真谛了。为什么他“不除休想”了呢?因为除尽了,休想莫得了,是以他才不除了。“不求真”,因为“真”他已经取得了,是以就不求了。莫得取得,才条款;他已经取得这个真谛了,是以就不需条款了。莫得除尽休想,才要除休想;休想莫得了,就不需要除了。是以“了义”也就是这个道理,也就是因为把佛所说的义理已经证得无余,莫得法可证了,学到阿谁顶点了!
那“不了义”,就是说还专诚想呢!咫尺这个,就是什么道理都莫得了,乾而洁净,这时候,到“密因”阿谁正定的内容上。是以这是修证,才能取得了义;如果你不修,就不成证得了义的这种田地。那么“了义”,这是个大义;大义,是包括一切义。说是:“了义,莫得了!”莫得了,这才是一个“真有”;你若有的时候,那就不是“真有”。是以证得这个“了义”了,再无义可证,就是到阿谁顶点了!到顶点,是到什么进度上呢?也就是到佛的田地上,到佛的果位上。
五、释“诸菩萨万行”
然则你猜测佛的田地上,还得要行菩萨谈,是以才说《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》。
诸菩萨:这个“诸”字,是“好多好多”这样样解法,又可以说是“一切菩萨”。这“一切菩萨”,包括若干呢?这个数量数不尽这样多,总起来有五十五个位子。这五十五个位子,后边的文里边都会讲到的,咫尺就不要详备讲它。这五十五个位子,有“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”,加“四加行”,再加上“等觉”。每一个位里边,就包括屡见不鲜的菩萨;是以这五十五个阶层,不是就单单五十五个菩萨,是包括无量肥硕那么多的菩萨,总起来它有五十五个位子;因为包括这五十五个位子,是以叫“诸菩萨”。
万行:什么叫“万行”呢?万行,就言其“修行的行门多”。行门有若干呢?这个行门多得有八万四千种那么多。本来可以说八万四千行门,那么咫尺只说“万行”,这是菩萨所修的。菩萨不但修万行,而且还修六度。六度:(一)布施、(二)持戒、(三)忍辱、(四)精进、(五)禅定、(六)般若。
(一)布施波罗蜜:布施有三种,不是单单就有一种。三种是什么呢?有(1)财施、(2)法施、(3)丧胆施。
(1)财施:财,就是统共的财富、统共的财产。这个“财”是咱们东谈主最怜悯的东西,亦然天下上最污秽、最不洁净的一个东西。你看东谈主数钱,阿谁钱不知过程若干东谈主的手,这样数来数去的,阿谁钱上边,我折服会有好多小小的微生物、小小的病菌,very dirty.(很脏)Money is very dirty.(钱很脏)Why is it very dirty?(为什么很脏) It's touched by every person's hand.(它被每一个东谈主摸过)There are germs in this money.(钱上头有细菌)
在释教里,管这钱叫“不净物”,就是“不洁净的东西”,就是not clean。为什么叫它“不洁净的东西”呢?它来源不净;有的或者是偷来的、或者抢来的,这来路不方正,是以叫“不净”。那么有的东谈主说:“我作念工赚来的钱,这是净了吧?”你作念工赚来的钱,固然来路是正了,但是钱的本身,有好多的病菌在上边。是以你看,钱这样神态不洁净!然则每一个东谈主都欢娱它,数过来、数往日。你看有的东谈主数钱,就沾点涎水来数,这其中很容易就染上传染病;为什么?阿谁钱上有病菌的。
这钱是一种不洁净的东西,然则每一个东谈主都欢娱钱,多多益善;统共好意思国的钱都给我,我也不嫌它多;都给你,折服你也不嫌多、也不怕多。然则钱若多了,也有缺点。有什么缺点?也会睡不着觉的!算来算去,我那么多钱,放到什么地点去呢?总要打这个算盘。是以钱本来是一种不好的东西,固然是不好的东西,东谈主东谈主都爱钱而不成舍。你若能舍,这就是“布施”;布施给东谈主,这就是“行菩萨谈”。菩萨修六度万行,第一就是要施济,把本人的钱拿出来舍给东谈主家,匡助其他的东谈主,这是“财施”,用财富去作念布施。
然则东谈主作念布施,这松弛易的!东谈主心,是个“阴阳交关处”──阴和阳的一个界限;又是一个“理欲干戈场”──理,就是敬爱;欲,就是 desire。照敬爱、天理来讲,说是:“我想布施给东谈主,我看见阿谁东谈主很真贵的,莫得饭吃,我送给他一块钱,叫他吃饭去。”手往袋里这样一掏钱,第二念生出:“哦,不可以的!我如果舍给他这一块钱,一阵间(等一下),我搭巴士莫得钱了,那我要走路。这个……,我照旧不舍给他这一块钱了!”这第一念想舍,第二念呢?又想起本人要坐巴士来了,是以又把钱放回袋里边,不舍了!就这神态。
这由小而大,由这一块钱,乃至于到十块、百块、千块、万块、万万块钱,都是这神态。头一念想舍,第二念想起本人来了:“我要到饭铺子去吃饭,我莫得钱呢!”于是就不匡助别东谈主了。财施是松弛易的。又有的想:“啊,我这个钱给你?那我太愚痴了!你若何不给我小数呢?”这就生出一种自为的心。是以这布施,你说得是很容易的,作念的时候却松弛易。
(2)法施:若何叫“法施”呢?就好像咫尺我讲经说法,这叫“以法来布施”。“诸扶养中,法扶养最”,你以钱布施,这少见量的;以法来布施,这是没少见量的。好像我咫尺讲经,你们听一句经典,要是能开了悟、能委果明白了,那时候我功德就大了。为什么?我讲一句话,能使令你去成佛了;你成佛,就因为我这讲经说法匡助你成佛的,是以法施这功德是最大的。
(3)丧胆施:什么叫“丧胆施”呢?就是东谈主有了飞灾倒霉,或者有横逆的事情来了,譬如被贼抢、褫夺,或者被火烧了,或者遇着什么恐惧的事情,就在这恐惧焦虑的时候,你能给他小数抚慰,说:“你不要生恐惧心,什么事情冉冉就可以惩办问题了!”就好像有位妃耦把手袋丢了,那天我看她面色很惦记的神态,问我说:“哦,我手袋丢了,若何办呢?”我那时告诉她:“你不要忧愁!你会找到的。”效用,我说这话居然就有用了,她到阿谁地点一找,还莫得丢;这就叫“丧胆施”,告诉她不要发怵。这是个小问题,其他大的问题那更多了;不外你知谈这个小的问题,那么大的问题你也可以明白了。
(二)持戒波罗蜜:在释教里,最遑急的是“戒律”,戒就是“止恶防非”──止恶,止住一切的恶,把恶事都止住、罢手了;防非,留心着有非常,非就是“非常”。作念得不对了,这就叫“非”;作念得对了,这就叫“是”──也就是“诸恶不作”,统共一切的赖事都不要作念;“众善奉行”,统共一切好事都要去作念。
我告诉你们,我在年青的时候就很不会算数的──就是“不识数”,I don't know how to figure。若何不识数呢?我有钱就给东谈主;除非莫得钱,否则有一块钱给东谈主一块、有两块钱给东谈主两块钱,本人就不肯意要钱。你说,若照一般东谈主来讲,这是不是太愚痴了?本人不晓得赞理本人,尽去匡助东谈主!我在很小的时候,就这神态,就自在匡助东谈主。那么匡助东谈主,这就是利益东谈主;利益东谈主,这就是菩萨发心。菩萨发心,是要对东谈主故意益,不是对本人故意益的。我本人忍苦吃苦,受点苦、受点憋屈都可以的,我不叫东谈主受憋屈、受苦;是以就要发这种心,这叫“利他的心”。利他的心,就是菩萨心;这菩萨心,就是“众善奉行”,统共的好事都要去作念。
不要说:“啊,这一趟我要算一算,我会不会亏蚀呢?”亏蚀,就是本人莫得占到低廉;占低廉,就是一切的事情都要算算,算着本人:“这个对我本人有莫得低廉?”好像去买小数东西,要走好多好多家公司;望望这家公司,再望望那家公司的东西,比拟一下:“哦,这家公司低廉,东西又好,钱又用得少!”于是就买了。买了,殊不知这是一种化学的东西;化学的东西,你看着它是很靓、很美丽的,然则一用,不久就坏了。是以固然你算着想占低廉,效用照旧吃了亏,这就是尽为本人规划。东谈主应该为东谈主作念规划,不应该为本人作念规划。
持戒是“诸恶不作,众善奉行”。究竟“戒”有若干种?戒有好多种,最基本的是“五戒”。在家东谈主但凡皈向三宝的,要是想再往前究诘、升迁的话,就要受五戒;受五戒之后,再往前升迁,受八戒,然后受十戒;十戒,就是沙弥戒了。受完沙弥戒,作念落发东谈主,就要再受傻头傻脑十条戒,这是比丘;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条戒。菩萨也有戒,菩萨有十重四十八轻戒;十种是重的,四十八种是轻的。十种是很重的罪,你若犯了,是欠亨忏悔的;那些轻的罪,你若犯了,还可以改过改过。
在佛入涅槃的时候,阿难尊者以四事请问,说:“佛辞世的时候,以佛为师,佛是咱们的师傅;佛入涅槃之后,谁是咱们的师傅呢?”佛就告诉他:“我入涅槃之后,你们以戒为师。”这是告诉落发东谈主──告诉统共的比丘、比丘尼,要“以戒为师”。那么在家东谈主若想条款戒,一定要向落发东谈主来求戒的。授戒,就是把戒授给你这个东谈主,这一定要比丘才能授戒;在佛的戒律上,本来是不准比丘尼传戒的。是以戒律也有沙弥戒、比丘戒、菩萨戒,有好多种。
咱们东谈主若想修谈,一定要受戒;你若能守住清净戒体,就像琉璃宝珠那么美丽──言其你这个东谈主能守戒,这就犹如宝珠一样,口舌常有价值的。前几天我不是讲过,终南山谈宣讼师就因为持戒持得好,感得天东谈主来给他送扶养,给他送饭吃。是以这个戒德,是最要紧、最要紧的。你学佛法,如果不守戒律的话,那你学什么都好像瓶子在漏水──瓶子底下有个洞窟,你装上水,它就漏了;你若能守着戒呢?久而久之,就无漏了。咱们东谈主这个身段,都是有漏的身段;这个有漏的敬爱,我咫尺不成公开对你们讲的。你们哪一个东谈主若想学无漏的秘诀,要个别一个东谈主一个东谈主地来请问:“这若何神态才能无漏?”那我就讲给你听。因为咫尺这儿公开讲,没法子讲;你们谁若想要无漏,不妨有时间的时候来和我讲。
咫尺咱们讲这个法是很妙的,然则法固然妙,还需要有妙东谈主来请这个妙法。这个“妙东谈主”就是易象乾,他的法名叫“果容”。他约莫是四、五年前来的,那时候释教讲堂还在萨德街,他来释教讲堂学打坐,学了一阵子。咫尺放暑假又来了,要是以前,约莫就是望望戏,或者是赌赌钱;一言以蔽之,找小数文娱。这一趟若何样啊?他上圈套了!上了什么当呢?要学《楞严经》确当。
一般东谈主听见“上圈套”,这心里都凉了,说:“啊,这回不得澄莹,上了这个当!”为什么上圈套呢?这个“楞严法会”是一个最苦的法会,亦然一个最难的法会,由早起六点钟,到晚间九点钟。你说,这到学校里也莫得这样多的课程!然则咱们咫尺是“要了死活”的学校,咱们咫尺是“行解相应”的学校,要行解相应。
是以讲《楞严经》,这就是“解”;咱们坐禅,这就是“行”。要解行并进,这才叫不务空名亲自实践那么去作念,小数也不狂放的,小数也不成骗本人的。这不成骗东谈主,你若骗东谈主,就是骗本人。咫尺我说你上圈套了,恰是不上圈套,这是要惩办你死活的问题,将来那是你最大的一个利益,是以一定要解行并进的。
讲起这“解行并进”,我举一个比方。什么比方呢?有一个盲东谈主和一个瘫子,两个东谈主住在沿路,还有其他好多东谈主也来帮他们的忙,好多东谈主住在这栋屋子里边。有一天,其他的东谈主都出去玩了,不是去三藩市释教讲堂学《楞严经》,是作念什么去了呢?约莫或者去垂钓,或者买东西,或者去……,一言以蔽之,这个世间上什么事情他们都要去作念一作念,就剩下这一个瘫子、一个盲人在家里了。你说,就这样巧,这间屋子就着火了!你说若何样?盲人看不见,莫得法子逃逸;这个瘫子有眼睛看得见,但是莫得腿,是以也不成走。啊,你说这糟糕不糟糕?这是真糟糕了──台湾东谈主会讲这句话,说:“真糟糕了!”若何样呢?盲人也要被烧死了,瘫子也要被烧死了!
然则在这个时候,就有一个善学问来告诉他们说:“你们两个东谈主咫尺可以不死,可以逃出这个火宅的。若何办呢?你这个瘫子的眼睛给盲人来用,这盲人的腿给瘫子来用,你们两个东谈主就像莫名相互匡助,渊博难分。”
那么盲人的腿借给瘫子用,瘫子的眼睛借给盲人来用,若何借啊?是不是把瘫子的眼睛挖出来,补到盲人的眼睛里头?那时也莫得大夫,也不成源头术;你本人要是挖出来,压根就莫得用了。你若把盲人的腿现接到瘫子的腿上,也松弛易办取得的,也莫得大夫。这若何办呢?这才叫“因事制宜,见机而作”:这瘫子就趴在盲人的身上,带领这个盲人,说你咫尺往左迈步,或者向右迈步,或者向前迈步;这个盲人有腿,但是眼睛看不见,就听瘫子来带领。于是这个善学问就这样来指令他们,他们两个就把本人救出这个火宅了。
那么讲这个敬爱,你不要扭曲说:“哦,你说我是盲人啊?你说我是瘫子啊?”不是你是盲人、你是瘫子;我亦然盲人、我亦然瘫子。不外咫尺我知谈这个敬爱,来讲一讲,这也不是说的你、也不是说的我;也就是说的你、也就是说的我。咱们每一个东谈主不要自尊,不要以为我本人是明白东谈主,不要以为我本人奢睿大。为什么咱们莫得成佛?就因为本人太自尊了:“哦,我学了这样多的学问,我咫尺啊……。”学什么,就被什么防碍──你学问多了,就被学问防碍;你才智多了,就被才智防碍。因为这一些防碍着你,是以就不成谈了。咫尺咱们把“你、我、他”这个想想都不要了它,把这个想想自如下来,咱们把本人的想想清净了,把本人肚里空了。作念什么呢?头先我叫你们少吃点东西,留着装法;咫尺我叫你们把你们的想想都弄干净了它。弄干净了它,好装什么呢?好装醍醐妙味,装这个无上的妙法。
我还铭记旧年有一位密斯,她讲的话我还铭记。她说她阿谁脑袋里头好多垃圾、好多garbage,计帐不净。是不是啊?她咫尺是修Doctor degree(博士学位)。那么咫尺我就字据她这一句话,咱们每一个东谈主把脑袋里头的garbage先丢到外边去,然后你再听经;那你一闻千悟,就容易明白了。今天这一堂仅仅开动,还莫得安稳讲入经文;今天晚间,我一定会讲得比咫尺好。不是骗你,也不是骗我本人,我知谈我讲得还可以的!
【编按】以下开动另一堂讲经。
上来文当“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”。这部经的经题很长的,有二十个字这样多:前十九个字是这部经的别称,后边这个“经”字是个通名。“诸菩萨”,就是统共的菩萨都包括在内了;“万行”,这是菩萨所修的万行。前面讲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,这六度讲了二度,还有四度。
(三)忍辱波罗蜜:忍辱有“生忍、法忍、无生法忍”这三种。
(四)精进波罗蜜:精进,就是向前往精进,不向后退。最有精进心的就是在《妙法莲华经》〈药王菩萨本领品〉中的那位药王菩萨焚身供佛;他把身上缠上棉花、沾上香油,在佛前把统共这个词身段点着来供佛。你若想知谈这详备的情形,可以究诘《法华经》,在〈药王菩萨本领品〉上说得很详备。为什么他要焚身来供佛呢?因为他以为佛恩太高了、太深了、太大了,无法回报这个佛恩,是以他用本人的身心肠命、统共这个词身段,烧了来供佛。那么烧了有多长的时间呢?这个时间可就相称之长了,数都数不外来那么多的时间。
是以天台智者内行看这部《妙法莲华经》,读到药王菩萨这一品的时候,读到“是真精进,是名真法扶养”──这是委果地用出由衷来为佛法,来扶养佛──读到这个地点的时候,智者内行就入定了。在定中,看见“灵山一会,俨然未散”,看见释迦牟尼佛仍然在那儿说法,转大法轮、教授众生,于是他就入了“法华三昧”,而取得“一旋陀罗尼”这种田地。到出定的时候,他奢睿就打开,是以就修复“天台宗”,成为天台宗的初祖。
药王菩萨焚身供佛,这种功德是不可想议的,这才是委果的精进。不是像咱们有的东谈主,拔一根汗毛也舍不得,所谓“拔一毛以利六合,不为也”,拔去一根毫毛,要是对六合东谈主都故意益,他也不干的。这是什么呢?这是只知自为,而不知谈利他,是以这就谈不到“精进”了。
(五)禅定波罗蜜:禅定有“四禅、八定”,在《楞严经》上又讲有“九依次定”。等讲到正文的时候,这些个敬爱都会说的,咫尺不说那么多。
黄色弟子:四禅、八定?
上东谈主:四禅,有四种禅──初禅天、二禅天、三禅天、四禅天。你到初禅的田地,这叫“离生喜乐地”;取得一种欢娱的田地,你的脉搏就罢手了,但是本人以为相称之欢娱。
到二禅的进度上,就“定生喜乐地”;在初禅的定力还不坚固,比及二禅,这个定就比初禅坚固了,是以气味就罢手了,鼻孔莫得呼吸气了。那是不是死了呢?不是死,这是一种田地;外边的呼吸气断了,内里边的呼吸气活起来了、生起来了。咱们东谈主都是外边呼吸气,内不成呼吸;你若里边的呼吸气会呼吸了,那东谈主就不会死的,你自在活若干年都可以的。然则你活得时间久,那造成一个“守尸鬼”,就守护着这个臭皮囊,那是莫得用的。
比及三禅,你这个识也断了,念头也断了;三禅叫“离喜妙乐地”,这个喜也离开了。一般修行的东谈主,他说happy,就是欢娱、很欢娱的。三禅这种抖擞口舌常妙的,离喜,离开那欢娱了,取得妙乐这种的田地。
第四禅,叫“舍念清净地”,把念头、识这各样都离开,放下了。入四禅天这种的定,这才是在修谈里边好像走了一步似的。你不要以为到了四禅就不得澄莹,这照旧初步──向佛的果位上走的第一步呢!这还不是证得阿罗汉果。这个时候,天上东谈主间的事情,你都可以知谈了。但是知谈了,还不要着住到这个田地上。这是四禅,那么八定提及来太长了,咫尺不讲。
(六)般若波罗蜜:般如若印度语,翻译到汉文叫“奢睿”。一般东谈主都以为世间东谈主的明智,就是奢睿。不是的!明智,是世间智;奢睿,是出世间智。世间智,好像一般的科学、玄学、声、光、电、化,统共这些科学发明出来的,都是叫“世间的奢睿”,不是出世的奢睿。咫尺这种奢睿,是出世的奢睿。什么叫“出世的奢睿”?就是“成佛的奢睿”。成佛的奢睿也不是一种,有若干种呢?有三种。为什么这“般若”莫得把它翻译过来?因为这是“五不翻”之中的“多含不翻”,它含多重的道理,是以就不翻译它。这三种般如若什么呢?
第一种,“笔墨般若”。统共一切经典,都属于笔墨般若。
第二种,“不雅照般若”。就是用你不雅照的奢睿反闻闻自性,能以回光返照。你眼睛本来是往外看的,这回不向外看,而是看你里边,这叫“回光返照”──复返来照你的自性。你能以回光返照,这叫“不雅照般若”:不雅,就是“不雅察”;照,就是“光明普照”。那么你以“不雅察”的这种光明奢睿,来照破本人里边的暗澹,把本人里边照得相称清净,莫得污浊微辞那些个垃圾,这也就是一种不雅照的奢睿。
还有一种是最妙的、最不可想议的般若,是什么呢?是“实相般若”。什么叫“实相”呢?这实相般若,也就是咱们本经所讲的这个“了义”;了义也就是实相,实相也就是了义。你若不懂什么叫“实相”,说:“这个称号我很疏远的,我不知谈它若何解法?”它就是“了义”,了义就是实相。实相是什么呢?“实相者,无相也”,莫得相,然则“无所不相”。你说它莫得相吗?它什么都相,是以这叫“实相”。
“实相者,无相也,无所不相也。”这种的田地,你若明白了,那你就是和佛作念了邻居了,离佛唯唯一步了。然则这种田地,说是很容易的,证得这种田地是松弛易的。那么松弛易,咱们也要去想主张往那条路上走。如果说松弛易,我就不去了,好像说我要到纽约去,然则心想:“这样远,搭飞隐秘好多钱,坐巴士也要好多钱,我不要去了!”你不要去,永远都到不了纽约;纽约是个什么神态,你不知谈。
成佛,亦复如是。你想要成佛,但是因为这个道路太远方了,过程的时间又很长,你无如奈何,说:“哦,这个这样样真贵!我不学佛法了,我找小数容易干的事去作念一作念啦!”那你永远都不会成佛的。你若不想成佛,那有什么话讲呢?那就狂放你了!你若想成佛的话,就要勉为其难,“仁者先难此后获”,一定要过程一番的“难”,然后才能取得“容易”呢!
中国有一句话说:“不是一番寒刺骨,怎得梅花扑鼻香?”你若不受这一种冻,冻到骨头里头去了,怎得梅花扑鼻香?中国有一种梅花,这梅花相称之香,不像好意思国这种梅花不香。中国的梅花,你若有一棵梅花树,离得一、两miles(哩)远,都可以闻取得这股香气,相称之香。为什么它那么香呢?因为它受得住冻,在冬天着花,是以就相称之香了。
方才所讲的“实相般若”,是不是有的东谈主有,有的东谈主就莫得呢?不是的!每一个众生都有这种般若,每一个众生都有实相的奢睿,然则也就像本经这个“密因”似的,莫得把它知道出来。本人本有的家珍,本人不知谈,是以就作念了一个穷东谈主;咱们自性的般若,是本具的实相,而本人不了解,是以也就造成一个关于法上缺少的东谈主了。
在《金刚经》上说:“凡统共相,皆是虚妄;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”统共一切有相的,都是假的;你若能在这个有相上边知谈它是无相的,那就是见到佛了。你明白法的内容,穷究到法的根源上了,你就等于见佛一样了;你见到一切法的本源,就是见佛。是以这个“般若”,就是咱们每一个东谈主固有的奢睿,咱们若把这个奢睿的矿藏打开,才能知道出来咱们本来的面孔。
这就好像什么呢?在往日,咱们不知谈有实相般若,就好像金矿里边有金子,然则莫得东谈主知谈,它就现不出来。那么有的东谈主知谈这矿里有金子,然则知谈是知谈,他不开荒这个金矿,这还等于不知谈是一样的,也莫得取得这个金子。那么必须若何样呢?必须要开这个矿,用一些个东谈主工来摄取这个金,这个金才能知道出来,才能造成精金。这也就是什么呢?咱们每个东谈主都有这个金矿,然则不知谈;这金矿是什么呢?就是阿谁“实相般若”。
那么咱们咫尺听经,知谈实相般若了;知谈然则知谈,咱们若不诳骗这个实相般若,也不去发掘开荒咱们本人这个实相般若的矿,那你照旧等于不知谈一样的。而有的东谈主就加功升迁,发英勇心去修行,开荒本人自性里头这个实相的矿,把这矿一开开了,现出本有的佛性:“哦,我本来就是佛啊!”可以了!有一些东谈主就说:“我本来是佛!一切万物皆有佛性,皆堪作佛。佛说我是佛,那我就是佛了,我也无用修了!”你无用修,这就等于你知谈有金矿而不开荒;你说,阿谁金子你能不成取得呢?得不着的。是以还得修啊!这个“六度”是这神态。
至于“波罗蜜”,什么叫“波罗蜜”呢?就是“究竟的一种告捷”。你作念什么事情,作念告捷了、圆满了,这就叫“波罗蜜”。你想要修佛,成佛了,这是波罗蜜了;你想要去读大学得一个博士的学位,你得着了,这亦然波罗蜜了;你肚子饿了,说我想要吃饭,吃饱了,就是波罗蜜;你想要睡觉,你躺那儿就睡着了,这亦然波罗蜜──是以这都是波罗蜜。忍辱亦然波罗蜜,精进亦然波罗蜜,禅定亦然波罗蜜,布施、持戒都是波罗蜜;什么事情你作念成了、圆满了,这都叫“波罗蜜”了。印度话叫“波罗蜜”,中国也有一种生果叫“波罗蜜”,是甜的;咱们什么事情作念圆满了,取得阿谁甜的果了,这都叫“波罗蜜”,就是到达阿谁圆满的地点。这六度波罗蜜,是菩萨所修的。
咱们每一个东谈主都可以学菩萨发心,行菩萨行、作念菩萨事,那你就是一个初发心的菩萨。菩萨不是自利的,说:“只能以我作念菩萨,你不成作念菩萨。你啊,不成和我比!”不是的。不但咱们可以作念菩萨,而且还可以作佛,东谈主东谈主都可以作佛的。我折服在座的每一个东谈主都知谈本人可以成佛的,尤其有一些关于梵学究诘好多年的东谈主,更知谈这个敬爱了,是以我也未几说。
六、释“首楞严”
首楞严:首,就是“第一”的道理,就是“头一件事”。头一件事是什么呢?是“楞严”。楞严,亦然印度话,翻到汉文就叫“一切事究竟坚固”。所谓“一切事”,就是无论什么事都包括在内,统共的江平地面、房廊屋舍,统共的东谈主物、胎、卵、湿、化,这些各样问题、各样的敬爱,这都叫“一切事”。
这一切事能透澈坚固了!什么透澈坚固了?取得这个定的内容,取得这个密因的定。取得这个“密因”的定,才能证得“了义”的这种果;证得“了义”这种的进度了,你再修菩萨六度万行,这就取得这个“大行”;取得大行,然后再设置了“一切事究竟坚固”这种的定果,这是一个“大果”。
这“大佛顶”,就是“大因、大义、大行、大果”;取得这四种“大”的妙处,是以又可以说是“妙因”,又可以说是“妙义”,又可以说是“妙行”,又可以说是“妙果”。这四种,因为都取得这个“妙”字了,而“妙”字还不成完全代表这四种的道理,是以就用一个“大”字。
一切事究竟坚固,这是什么呢?就是个“定”。这个“定”,就异乎“不定”。什么叫“不定”呢?好像咱们想作念一件事情,犹豫不定,想要往南走,腿不听话,就向北走;想要往好的作念,亦然作念不得主,又去作念坏了,这叫“犹豫不定”。就好像一个东谈主作念事情莫得恒心,这就不坚固;恒心,就是“恒常不变的心”。是以咱们咫尺来学习《楞严经》,每一个东谈主都应该具有“坚、诚、恒”这三个字。
坚,就是“坚固心”,永远也不变的。说:“我这回学《楞严经》,不管如何,也要把这敬爱学明白了为止!”不成半途打退堂饱读,不成中谈自画,学了一半,就说:“我学这样多天,也不解白。啊,这个相称难,不学啰!”这叫“削足适履”,这是不坚固了。
诚,要诚真挚恳的,念兹在兹的。我学习经典一天,我就勤奋忘食、乐以忘忧,我勤奋来学这个经典,我一定要把它学明白了!我躺在枕头上睡不着觉,这个时候,我不打其他的休想,只想:“我听经听的是什么敬爱?我咫尺对所听的,本人有什么意见?”有这一种诚心。这个“诚”,就是“不出动”的这个神态,诚真挚恳地来学习这个经典。
恒,又要有“恒远心”,不是说我学了三天或者两天半,就退学了:“这个太难了!佛法险些乾燥无味,我学来学去,也以为莫得什么敬爱。我照旧到花圃里,或者到某一个地点去玩一玩,这个是好的。究诘这一些个问题都乌有用,咫尺这个科学天下还究诘这些个老骨董,真的没专诚想!”于是乎,就各走各路了,跑了,这就叫莫得恒心。莫得恒心,就不是究竟坚固;你有恒心,就是究竟坚固;你有诚心,亦然究竟坚固;你有坚固心,更是究竟坚固。总之,不为一切的环境所迁徙,这就叫“定力”!
七、释“经”
这部经的题目,概况的道理是这样。前面十九个字,是本经的“别称”;底下再单单解释这一个“经”字,这是一切经共有的“通名”。
经:印度话叫“修多罗”,梵文 Sutra,汉文叫“契经”;契,就是契合。若何叫“契合”呢?是说这经典,上契诸佛的理,下契众生的机;契理、机会,这叫“经”。又“经者,径也”,就是一条谈路、径路。什么径路呢?统共的经,可以由小东谈主而达到佛的果位,达到圣东谈主的果位,是以走这条路就叫“经”,是一个径路。经又有“贯、摄、常、法”四个道理,以前已经讲过了,有东谈主莫得听过,咫尺再重复一下。
贯,就是迷惑起来。迷惑起来什么呢?迷惑所说义。佛所说的义,就像用一条绳把它迷惑起来,这样成了一串,这是“贯”。
摄,摄持所化机。什么叫“机”呢?就是对一切万物,见着什么众生,就说什么法;说什么法,就度什么众生。所谓“因东谈主施教,因病下药”──因为这个东谈主,就来给他说这个法,这叫“因东谈主施教”;看每一个众生有什么缺点,就给他一服什么药吃,这叫“因病下药”──这又叫“不雅机逗教,因东谈主说法”;这各样,都叫“摄持所化机”。
常,古今不变曰“常”。从古到咫尺也不变,一字也不去,一字也不添;因为它莫得变更,是以叫“常”,是恒常不变的。
法,三世同遵曰“法”。三世,是过物化、咫尺世、未下世,这三世的众生,都应该投诚这个法而修谈、而成佛、而教授众生,都应该依照这个方法去作念去。
因为具足“贯、摄、常、法”这四种的道理,是以叫作念“经”。经就好像一块吸铁石,咱们众生就好像是一块铁似的;咱们这块铁有了吸铁石,就会被吸铁石吸去了。方才这个“摄”字,也就是这个神态──摄持所化之机;是以咫尺这部《楞严经》一讲,就是“楞严吸铁石”。
为什么叫“坚固”呢?那吸铁石亦然坚固的,然则这个“楞严”比吸铁石还坚固,要是把这个众生吸上,绝对不会再贪污的,不会再去下地狱、转饿鬼、变家畜,不会的!为什么?因为吸住了,想要跑也跑不了,想要掉也掉不下去了!就这样妙!是以这回,不来听经的就不要讲了,一来听经的东谈主,就被吸住了;吸得听结束这一段,又要听那一段:“啊,真有点道理,这个滋味是很甜的!”经的道理,约莫是这样的。
那么全部大藏经分红十二部,也可以说十二类,也可以说是十二门,也可说是十二种;一言以蔽之,这有十二部。这些部都是什么呢?
第一部“长行”:在经里边有一行一行,很长的,这叫长行。
第二部“重颂”:把长行的道理,用偈颂重复说一遍,这叫重颂。
第三部“授记”:什么叫“授记”呢?在经典上,有释迦牟尼佛为某一位菩萨授记,说是“汝于某某劫应该成佛,你的名字叫什么,寿命有多长,教授的众生有若干,你在什么国土里头”等等,都事先告诉他,这叫“授记”,授一个记莂好像释迦牟尼佛,就是燃灯佛给他授的记。
释迦牟尼佛在因地──就是行菩萨谈、求佛法的时候,你猜他的诚心是若何样诚法?他行菩萨谈,布发掩泥。若何叫“布发掩泥”呢?
他看见燃灯佛从那边走过来,燃灯佛那时也就是个和尚,不外他已经成佛了。释迦牟尼佛不一定知谈他成佛,然则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,因为恭敬三宝,是以就行各样的苦行。那么他行到路上,看见从那边来一位和尚走这条路;这条路相称地泥泞,有好多水。于是释迦牟尼佛──你猜他若何样呀?他说:“哦,这儿这样多水!这个老比丘过来,不把他的身、脚都给湿了吗?”于是他就躺到水里,用身段把这个水给垫往日,叫这位老和尚踩着他的身段往日。但是,总有一个地点有稀泥,他惟恐这位老和尚脚踩到泥里去了,于是又把头发打开来,铺到泥上边,让老和尚走往日。
殊不知这位老和尚就是燃灯佛,燃灯佛一看他这样诚心来扶养,就欢娱了,说:“如是!如是!”你如是,我也如是,说:“是这个神态!就是这个神态!”你们不是常说“就是这个神态”?你看燃灯佛给释迦牟尼佛授记,也就说:“就是这个神态!你亦然这个神态,我亦然这个神态,就是这个神态!”什么神态呢?就是行菩萨谈这个神态。说:“你咫尺扶养我,躺在泥里让我走往日;我往日亦然这神态来着,我也行这个菩萨谈。你对啦!”
那么燃灯佛就给他授记了,说:“汝于下世,当得作佛,号释迦牟尼。”你作佛的名号就叫“释迦牟尼佛”,就给他授记了。是以今生释迦牟尼佛成佛了,这是燃灯古佛给他授的记。为什么给他授记呢?也就因为他那种诚心,把燃灯佛给感动了,于是就不管闲事也要管了,说:“你在来生,就该成佛了。”给他授了记。
第四部“缘分”:有各样的缘分,而说各样的法。
第五部“譬喻”:以某一个东西比方某一件事,用一种比方来明显佛法的这种妙处。
第六部“本领”:就是释迦牟尼佛或者说他前生的事情,或者说某一位菩萨前生的事情。
第七部“本生”:就是或者说释迦牟尼佛今生的事情,或者说某一位菩萨今生的这种过程。
第八部“方广”:方,是四方;广,是辽远。所说这个法,是极广大、尽精微。
第九部“未尝有”:从来就莫得说过的,咫尺才说。
第十部“无问自说”:就是莫得东谈主请问,佛本人放光动地说出这个法。
第十一部“孤起”:就是在某一部经里头,它和前面的道理不邻接,和后头的道理也莫得什么关系,孤孤单独地在这个地点,就生出来这样几句偈颂,这叫“孤起颂”──孤起的偈颂。
第十二部“论议”:就是讲一些个论议的。
这成十二种的种类,如果你想详备知谈,就要到〈大智度论〉上去详备究诘。是以才说──
长行重颂并授记 孤起无问而自说 缘分譬喻及本领 本生方广未尝有 论议共成十二名 广录大论三十三
这是〈大智度论〉上说这十二部经的名字。这十二部经,是不是就这十二部呢?这是每一部经里边,都属于这十二种类,都具足这十二部的道理,并不是说单单就十二部,是以叫“十二部经”。
【编按】以下录自一九八七年三月十六日“主不雅智能推能源”讲座
什么叫大佛顶如来密因?什么叫大佛顶修证了义?什么叫大佛顶诸菩萨万行?什么叫大佛顶首楞严?这都叫“大佛顶”,你若何讲都有敬爱。
什么叫“密因”?就是东谈主的奢睿种,那是个密因。什么叫不是密因?就是阿谁愚痴、无明。阿谁善的种子,是密因;阿谁恶的种子,就不是密因。这讲出来,若何讲都对的,主要你通。你若通了,是无入而不自得焉;你若欠亨,往那么一作念,往阿谁碰壁,往这个就是碰面。是以关于经典,你一定要邃晓无碍,要长远经藏,奢睿如海。
这个“了义”,了义就是穷尽了、莫得了,莫得过剩的,也未几也不少,就是中谈;中谈了义,也莫得多的,也莫得少的,不丰不俭,这是了义。
如果还莫得讲完全,下次可以连续,因为这个是很要紧的。你把它通了,横讲竖讲、尘说刹说,都要说得通,那才算;不是单单就我会那么讲讲,以为:“啊,五教讲,我就懂得五教!四教讲,我就懂得四教。”以为:“唯识、法相,各有各的讲法,那我就算了。”你一定要真把密因通了才算,密因莫得通,这个记闻之学是不行的!因为这个,是以你要通,要委果地长远经藏,奢睿如海,才真能解析经典。你真解析经典了,和经典抱成一团了,你若何说都是对,莫得一定的,莫得一定的执着。
还有灌音机和笔都是最坏的东西,这些东西把东谈主的记挂都弄坏了。
──“主不雅智能推能源”讲座至此
贰.教缘故缘
第一、总缘分
上来文当“十门分辨”,这是第二门“教缘故缘”,教兴起的缘分。什么叫“教”?“圣东谈主被下之言叫教”,圣东谈主被下之言,就是佛菩萨所说教授众生的言语,这就叫作念“教”。若何样有了教呢?要有一种缘分。这种缘分是从什么地点来的呢?是从众生这儿来的。如果莫得众生,就莫得佛;莫得佛,也莫得教。是以这个教,是为众生而设的教;这个缘分,就是因为要令众生了生脱死,是以就应该有“教”。
若何样令众生了生脱死呢?释迦牟尼佛就为了令咱们众生了生脱死而出现于世的,是以在《法华经》上说:“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缘分故,出现于世。”什么叫“大事”?这个“大事”,就是咱们每一个东谈主死活的问题。生,若何生的?死,又若何死法?你不解白,才有死活;你若明白了,就莫得死活了。释迦牟尼佛到这个天下来,就是想要令众生明白,若何样生的和若何样死法?生从何而来、死从何去?生从什么地点来的,死又到什么地点去?
咱们到这个天下来,在有性命的时候,就为这个性命奔驱驰波。若何叫“奔驱驰波”呢?就是很费劲、很忙的。为什么?说我想法子要找一个地点住,这为着住的地点要忙;又想法子买件衣服,为这个身段来遮寒,这也要忙;又要想法子医治这个肚皮,叫它不要饿了,这也要忙。普通东谈主不都这样讲?说:“为两餐,就要作念工。”问:“你为什么要作念工呢?”“啊,想饱暖两餐!”这是中国东谈主的想想。咱们不管中国东谈主、番邦东谈主,都是为这个“衣、食、住”的问题要忙勤苦碌。为什么为这个忙呢?如果不为这个忙,就不成惩办这个问题了,是以要为“衣、食、住”而忙。
那么莫得东谈主为死活而忙,东谈主就不想一想:“为什么我到这个天下来了?我若何样来的?我从什么地点来的?”你见到东谈主了,都会问一问:“你从那里来的呀?到这儿来有多久啦?”你看,咱们每一个东谈主不问问本人是从那里来的!把本人来的地点都忘了。那么来的地点忘了,去的地点记没铭记?也忘了。比及临死的时候:“我将来死了,会到什么地点去呢?”也不铭记究诘这个问题。释迦牟尼佛就因为东谈主把这个“生、死”的问题都忘了,是以佛到这个天下上来,就请示咱们要究诘这“生、死”的问题。《法华经》上所说的,为这一大事缘分,佛才出现于世。那么佛出现于世了,就要令一切万物开佛知见、示佛知见、悟佛知见、入佛知见,这叫“开、示、悟、入”佛之知见。
(一)开佛知见
若何叫“开佛知见”呢?一切万物本来有佛的知见,本来他的奢睿和佛是一样的,不外就像前面我讲阿谁金矿似的,在阿谁矿里边,莫得开荒阿谁金,是以你本人本有的佛性就莫得知道出来。你咫尺知谈本人本有的佛性,你能照章去修行──能把这矿采出来,变了精金。金里边莫得渣滓的,才是精金呢!你有小数渣滓、有小数尘土在里边掺杂着,那不是精金的。是以,咱们本人本有的佛性在什么地点呢?咱们本有的奢睿都在什么地点呢?你想不想知谈?我咫尺告诉你,本有的佛性就在咱们每一个东谈主这个麻烦里边。每一个东谈主都有麻烦,就是每一个东谈主都有佛性的,不外这个佛性你莫得把它知道出来,就造成了麻烦。
这又有一个比方,什么比方呢?咱们的麻烦,就比方冰,就是ice;咱们的佛性,就比方水。水都有湿性,冰里边也有湿性;水就是奢睿,冰就是麻烦。奢睿和麻烦里边,就包藏着佛性;佛性是什么呢?就譬如水的一种湿性。你不成说这个冰莫得湿性,你也不成说水莫得湿性;这水和冰是通常具足湿性的。然则在冰来讲,它就会害东谈主;在水来讲,就不会害东谈主。
说:“法师!你讲这个也有敬爱,然则我认为也莫得敬爱。若何呢?这个冰害东谈主,我知谈了!就如你常常讲,用这一块冰如果打东谈主,就可以把东谈主打死,这是对东谈主无益了。但是你要打,他这个东谈主才能死!”若何叫“打东谈主”呢?就是你生麻烦了;生麻烦,那就等于打东谈主一样。那么这一碗水莫得造成冰的时候,你就泼到东谈主身上,小数都不痛的;若造成冰了,你打到东谈主头上,就可以把东谈主的头给打坏了,致使于打死。这个敬爱是很简便的!
那么有奢睿的东谈主,你就是闹东谈主──闹东谈主,就是骂东谈主、呵斥东谈主;对这个东谈主说:“啊,你不要这样作念!”有奢睿的东谈主,他一说出话来,阿谁声息就令东谈主听得很欢娱;这就好像用水泼到东谈主身上,他不以为痛。你要是有麻烦,你用麻烦来闹东谈主:“哦,你这个无明大得不得了!”你一讲东谈主,把阿谁东谈主的麻烦也引出来了,致使于两个东谈主就打起来了;这一打起来,一定就有毁伤了。这是“冰”和“水”的问题,就是“麻烦”和“奢睿”的问题。
在这个冰和水里边,都有一种湿性;这湿性,就譬如佛性。咱们每一个东谈主,能把咱们的麻烦造成奢睿,这就是返本还原了。水本来不是冰来着,但你也不成说冰不是水,冰是由水造成的;你也不成说水不是冰,水也可以结成冰。是以咱们东谈主,你不成说众生就不是佛,你也不成说佛不是众生;佛是众生里的佛,众生是佛里的众生。咱们能明白这个敬爱了,也就好像冰就是水、水就是冰,就是一个迁徙。你若不迁徙,就无益处;你一瞥变,对东谈主就有益处了!
说:“你说水对东谈主莫得害处,水大了,一样把东谈主淹死。”你说得很对的。但是,我咫尺拿少的水来比方,并不是说“水大”,而是用“水少”来比方。你要是用这种分歧敬爱的问答来讲,那多得很呢,莫得完的!是以咫尺你要取这个道理,而不要发生一种防碍:“啊,你说水不会害东谈主?水大就把东谈主淹死了。这个敬爱我不折服的!”你若实在不折服,我讲什么,你都不会折服的;你若折服,我讲鸡蛋是树上结的,你都会折服的,那你就会有奢睿了!你若莫得这样的信心,你耐久不会生出委果的奢睿;委果奢睿,也就是从委果愚痴那儿来的。是以冰造成水,有奢睿了;水造成冰,就是愚痴了。麻烦也就是愚痴,为什么生麻烦?因为你不解白;你若明白了,哪有麻烦呢?你是透明体的,压根就莫得麻烦了。
是以我讲经,是讲的这个“理”,你不要弄到“事”上去;讲这个敬爱,你不要把它用事来驳倒这个理,事和理是不同的。是以你要冉冉听,听多了,你就知谈我讲的是对的;你听得少,格格不相入:“讲的什么?我也不解白!”你压根没听过,若何会明白呢?你若莫得听过就明白,那你的奢睿然则不得澄莹!就因为你在往日生中或者听过,今生这是头一次;头一次,就以为它总有小数“发生”(目生)。好像你见这个东谈主,头一次见面:“啊,这个东谈主我解析、不解析?我见没见过?”这你不知谈。等你见多几次了:“喔,我解析这个东谈主了!”是以这亦然这个神态。
你明白你自性里边就是佛性,能把麻烦造成菩提;菩提,就是一个“醒悟”的敬爱。你醒悟了什么?醒悟一切都不要执着了;你有所执着,就不会醒悟。你莫得执着了,什么事情也莫得执着了;好像我,我可莫得醒悟,但是我莫得执着了。说:“你莫得执着,你也莫得醒悟,那咱们亦然一样啊!”你和我不一样的!你要是莫得执着了,就会醒悟的。为什么?因为我舍不得众生,我看哪一个东谈主都好,是以我不肯意醒悟,我自在和众生在沿路,你不像我这样的心。
我告诉你这个方法,你去醒悟去!这我告诉你,恰是我菩萨发心;菩萨发心,是自在东谈主家好,本人莫得问题。是以我对东谈主常常讲:“你们如果统统都成佛了,我就下地狱去受无量诸苦,我也自在的!”咫尺我告诉你们这个方法,好像有好东西吃,我要给东谈主家吃,我本人吃少少的,试一试滋味就可以了!那么我咫尺对“醒悟”这个滋味,已经尝到少少的,是以我自在给你们全球来吃这个“醒悟”的滋味。醒悟的滋味,就要你们把麻烦断了,莫得无明了;莫得无明,就生出奢睿,就取得解脱了!这叫“开佛知见”。
(二)示佛知见
你把佛的知见开开了,又要示佛知见;示,就是“指令”。你光开开了,还得要用一番的功。若何样勤劳呢?就好像你要开矿,要有工东谈主去责任。若何样责任呢?你先把土刨开它,然后小数小数在沙里澄金;在沙里边,小数小数把金淘出来。是以,指令众生若何样能取得委果的精金,这就是“示佛知见”,指令你佛的知见。
(三)悟佛知见
然后又要“悟佛知见”,指令了你本人要修行、要勤劳;是以咱们咫尺天天要打坐、要坐禅。这一坐禅,有一天或者有一个时候,你豁然领略,就开悟了。开什么悟呢?你说:“哦,正本是这样一趟事,正本就是这神态!”委果了解东谈主的问题了。东谈主生的问题你明白了,这就是“悟佛知见”。
悟佛的知见,就不是咱们众生的知见了。咱们咫尺众生的这个知见,一天到晚尽打休想、尽生一种执着心;谁对我有小数不好,就生麻烦了:“哦,他对我不好啊!”他若何样对你不好了?你若对东谈主家好,若何会有东谈主对你不好呢?你明白这个敬爱,就莫得东谈主会对你不好了。不是东谈主家对我不好,而是我对东谈主家莫得好啊!我若对东谈主家好,东谈主家若何会对我不好呢?一个巴掌拍不响。你一个巴掌有莫得声?莫得声。你两个巴掌,“啪”!这就有声了。是以你若真对东谈主好,东谈主就莫得对你不好的。
好像东谈主东谈主对佛都要拜佛,向佛磕头,顶礼跪拜的。对佛这样恭敬,为什么?就因为佛真好了,是以就莫得东谈主对佛不好的。说:“这我也不折服!有的东谈主也标谤佛,说佛不好!”有的东谈主标谤佛,这压根就不成拿他当东谈主了!标谤佛的这个东谈主是什么呢?他不懂东谈主的敬爱,是以才谤佛、谤法、谤僧。他说佛若何不对,压根他东谈主生的问题莫得明白,是以他就谤佛、谤法、谤僧;要是明白这个敬爱,他就不会生一种标谤心了!
(四)入佛知见
悟佛的知见,又要“入佛的知见”。若何样入佛的知见呢?这你就要勤劳。明白了,然后勤劳,回光返照;你阿谁光,照到你的心里去了。你心里开了委果奢睿,这就叫“入”。入佛的知见,就和佛的知见一样,无二无别了!这叫“开、示、悟、入”佛的知见。
第二、别缘分
咫尺文当第二,“教缘故缘”。前面是个总的缘分,是按着佛说法四十九年,谈经三百余会,为众生而说法,来教授众生,约着佛所说法之一代时教概况而说的。若按着本经,就是这一部《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》互异的缘分来讲,又分出来六个科目。这六种的缘分:(一)恃多闻,忽定力。(二)警狂慧,护邪想。(三)指由衷,显根性。(四)示性定,劝实证。(五)销倒想,除细惑。(六)明二门,利今后。
(一)恃多闻,忽定力
恃,就是“有所仗恃”;仗恃什么呢?仗恃多闻。多闻,就是念书读得也多,知谈事情也多。好像阿难尊者就是有多闻的这种才智,他随着佛几十年,佛每一个法会所说的法,他都能记取,一听见之后,就永远不忘的;他阿谁记挂力口舌常之好的,这就叫“多闻”。又所谓“洽闻强记”,博就是“深广”,强记就是“无用强迫就记取了”。阿难尊者所铭记的,不需要强迫,他自天然然就记取了。你如果博闻,就是看的书好多好多的;强记,你用小数心力,把书上所说的敬爱都记取,这叫“洽闻强记”。
那么记的敬爱多了,就有所仗恃了。什么叫“有所恃”呢?就是:“你看我,哼,比你们知谈的东西都多!”“我啊,学的东西也多,科学、玄学、文体,统共的这些个博士学位,我都取得了!你看我,有一百多个博士学位在我一个东谈主身上!”你看,他就有了仗恃了!这就叫“恃多闻”。
忽,就是“忽略了、不珍视了”,就是认为这个事情不遑急。什么事情不遑急呢?定力。他认为这个定力:“那没关系的!我知谈的东西多了,我有奢睿就得了!定力?那没关揣测,由定发慧,我已经有慧了!”是以他把定力就忘了,好像阿难尊者似的。这部经,就是为阿难尊者说的。若何是为阿难尊者说的呢?就是说阿难尊者莫得定力。为什么他莫得定力呢?他就在平时无勤劳,专门去写字、看书、念书,不打坐,不参禅;东谈主家去坐禅,或者他就去看书──就这神态,他忽略这个定力了。
咱们咫尺这个暑假班,这才是美不可言呢!又打坐、又听经。打坐就是实施,听经这就是解,就是要明白,这是“解行并进,行解相应”。明白了,然后就去作念、去修行勤劳;勤劳,就会开悟的。我但愿在这一个暑假班的时间,最低限度,也要有十个东谈主以上开悟,那才满我的愿了。如果唯唯一、两个东谈主,我以为我这个时间的代价还不够!
是以我但愿你们每一个东谈主,都要严慎从事地把这个功夫收拢了,也不要恃多闻,也不要忽定力。咱们既重定力,又重多闻;多闻咱们也学,定力咱们也学。这是“双管皆下”,咱们双料地勤劳,这是不可想议的一种殊胜的田地,是以这一个法会是难熬难遇的。你们每一个东谈主如果开悟了,你们也莫得忽地劲,我也莫得忽地劲,咱们都皆大欢娱。是以我叫你们每一个东谈主,天天要写出你们的 summary(纲目)给我,你坐禅有什么嗅觉、有什么田地,写出来告诉我;你听经以为有什么感念,也写出来告诉我;况兼所听的敬爱,都要把它记载下来,要这神态。
这个法会口舌常珍稀的,咱们能在这个末法时期,这样样精进英勇,一早就这样早起身,晚间这样晚睡觉,这就是精进来学习佛法,这就是既不恃多闻,又不忽定力。这也学多闻,也修定力,是真贵的一个机会。
这一部经,就是为阿难尊者而说〈楞严咒〉,去救阿难尊者的。为什么救阿难尊者呢?就因为阿难尊者一向就专门防备学习笔墨般若,而不修习实相的般若。他防备笔墨般若,以为就可以成佛、可以开悟了。他又有一种仗恃,仗恃什么呢?他想他是佛的一个堂伯仲,佛既然成佛了,那么一定会帮他忙,令他也就成佛了,是以他修不修,都莫得什么问题。他有这种的想想,是以对定力就忽略了,就不打坐、不参禅、无勤劳,专门习学笔墨的般若;这神态一来,他把光阴就错过了好多。
有一天,他本人一个东谈主出去讨饭;讨饭,就是拿着一个钵到每一家去化缘,去化钵饭追念吃。那么他一个东谈主出去,就碰到一位摩登伽女。这摩登伽女,咫尺差不离(未达一间)地说:“啊,阿谁东谈主真摩登啊!”这位摩登伽女的母亲是一个黄发外谈,她修为外谈法。这种外谈,也有他的咒术,他这种法力也很灵的。
这位摩登伽女一看见阿难尊者,因为阿难尊者仪表生得特别圆满、特别颜面、特别俊好意思,她就欢娱阿难尊者了。但是欢娱阿难尊者,她莫得主张取得阿难尊者,于是就和她母亲讲:“你啊,一定要把阿难给我拿来和我成婚!否则的话,我就不活了!”她母亲最怜悯这个儿子,是以就用先梵天咒──外谈的一种咒术;一念,这个咒的力量就把阿难尊者给迷住了!若何叫“迷住”?阿难尊者就不由自主了,莫得定力的关系,是以就随着这个咒跑到她家里去,就要破戒了。这是破什么戒呢?“杀、盗、淫、妄、酒”这五戒,他将要破这淫戒了!
这时候,佛知谈了。我折服佛也就因为和阿难尊者是堂伯仲的关系,一看本人的伯仲有难了,是以就飞快说〈楞严咒〉。说〈楞严咒〉,就破了黄发外谈的先梵天咒;以这个咒力,来把阿难尊者这种迷惘给醒过来。阿难尊者也好像喝醉酒了,又好像吃麻药,什么也都不知谈了;这回一念这个咒,阿难尊者就明白过来了。明白,一看,本人若何跑到这个地点来了?于是阿难尊者就追念了。追念,向佛就悲泣流涕,说:“我啊,一向多闻,未全谈力啊!”我从来就是欢娱多闻,是以未全谈力;谈力,就是“定力”。我莫得定力,请佛告诉我,十方诸佛若何样修行,才能取得这个定力?是以这部经的缘分,就是阿难尊者先恃多闻而忽定力,佛就破他这种的迷,把阿难尊者救追念,然后说《楞严经》。阿难尊者由这一次,才发心修定,是以这是第一种缘分。
(二)警狂慧,护邪想
警,就是“警告、警告”。警告什么呢?警告有狂慧的东谈主。若何叫“狂慧”呢?这东谈主生来很明智的,有天聪;有天聪然则有天聪,但是他不务大谈,专门去想那些个不方正的事情。他以他这种的奢睿,去作念害东谈主的事情,这叫“邪想”。他有邪想,还掩护他这个邪想,还要护短,认为他这种邪的想想是正确的。是以这部经,是警告有狂慧的这种东谈主,他护持本人这个不方正想想。护邪想,就是这个有狂慧的东谈主护短,他这个邪想,本人认为不是邪想,说:“我是方正的。”这天下有好多东谈主,明智是很明智,但是明智反被明智误,就尽作念一些糊涂事。讲到这儿,想起来几句格言:
明智乃是阴骘助 阴骘引入明智路 不行阴骘使明智 明智反被明智误
“明智乃是阴骘助”,为什么有明智呢?因为你在前生有德行,是以今生就明智;或者在前生你读的书多,或者念的佛经多,今生就明智了。“阴骘引入明智路”,你为什么有明智呢?就因为你作念过好多好事、好多好事。阴骘,就是东谈主所看不见的好事,你作念出来的好事,还不叫东谈主知谈。不是说,作念一件什么好事,就要鸣锣击饱读,又登报纸,或者在播送电台去播送,在radio(收音机)也发表,致使于在传真上也去饰演一下,说:“啊,某某东谈主咫尺作念了好事了!”这个不叫“阴骘”,只能以说作念了好事。阴骘是东谈主所不知谈的,你作念了好事,还莫得东谈主知谈,这才是委果的好事。所谓“善欲东谈主见,不是真善;恶恐东谈主知,等于大恶”。
“善欲东谈主见,不是真善”,你作念好事、作念好事,你欢娱东谈主知谈,说:“喔,我咫尺对全球发表,我某某作念了好事了。”这不是真善。为什么?这是个名,你贪这个善的名,不是委果想作念这个善,是以说这不是真善。“恶恐东谈主知,等于大恶”,你作念的恶事怕东谈主知谈,这是一个最大的恶。
那么说“阴骘引入明智路”,你“不行阴骘使明智”,咫尺因为你明智,你不作念好事、不作念好事了,专门就用你这个小明智、小智小慧。然则这不是真明智,这是小智小慧,你把这个本忘了,“明智反被明智误”,你这神态一来,若何样呀?恰是明智反被明智误了!
好像中国三国时期有一位曹操,他何尝不解智呢?有句话说:“曹公奸似鬼,尧帝智如神。”曹操像鬼那么奸,鬼奸到什么进度呢?你看那鬼尽在晚间出现,日间他不出来;而中国有帝尧,帝尧阿谁奢睿,就像伟人似的。是以,在你们好意思国,有的东谈主说哪个东谈主有奢睿,就是伟人了。Joe Miller 常常对全球讲,说:“这个Abbot(住持)就是 God,就是伟人。”其实我不肯意作念伟人,当伟人莫得什么大道理。他以为这神态是在歌咏我,我认为这样是标谤我;因为这个神,你不要把他看得太高了,在释教里头,神是很小的,天上的神都要拥护三宝,都要护持佛、护持法、护持僧的,他只能以作念释教一个护法。
“善欲东谈主见,不是真善;恶恐东谈主知,等于大恶”,然则大恶者回头,就是大善;大善士若贪污,大恶一般。作念大恶的东谈主知谈醒悟了,说:“我咫尺要改邪归正了。”这是个大善东谈主。为什么?他能敢于改过,这是大的善东谈主。大善士若贪污,大恶一般;你平时作念好事,作念来作念去,你以为也莫得什么感应:“啊,我作念恶去了!”尽害东谈主、骗取东谈主,作念各样对东谈主不利的事情,这是一个大恶。为什么?你明知故犯!你明知谈这个事情是不对的,为什么你还要去作念?是以这造成大恶了。
有狂慧的东谈主,就会作念倒置的事情,作念不方正的事情,但是他自认为是对的;致使于他杀东谈主了,他说:“这个东谈主我若不杀他,或者他会杀东谈主呢!是以我把他杀了,他就不杀东谈主了嘛!”你说这个敬爱讲得对不对?这个东谈主压根就不会杀东谈主的,然则他说我若杀了他,他才不会杀东谈主的,是以我要把他杀了。这种的见解,就叫“狂”,这就叫“邪想”。压根是他不惬意这个东谈主,于是他把这个东谈主杀了。他造孽了,到那儿他用谈论讼师说:“为什么我杀他啊?我生怕他杀东谈主哪!”好像咫尺杀罗勃.甘迺迪的这个东谈主说:“我为什么打死他?我怕他作念总统,把咱们好意思国东谈主都给杀了,是以我要杀了他!”你说这种想想是对?是不对?是以这就叫“狂慧”。本来他不对的,他讲出来一个敬爱,这就叫“邪想”。
“警狂慧,护邪想”这一句文,你不要扭曲了。警,是警告有狂慧的这个东谈主。护邪想这个“护”,不是说我匡助他这个邪想,我来拥护他这个邪想,我歌咏他这个邪想,不是的。这是说这个有狂慧的东谈主,他本人掩护他的邪想,本人给本人辩理,就是拿不是当理讲;本来他不对的,他编出个情理来,效用你也没主张。法官一听:“他讲得有敬爱!”是以他本来应该偿命,效用把讼事打赢了;这就叫有一种狂慧,护持他这个邪想。这部经上,就是警告这种东谈主:不要护本人的邪想,要改过改过,不要以为本人是对的。好像世间有好多明智东谈主,他所作念的事情都不方正,这都叫“狂慧”。是以这部经,也就是篡改有狂慧的这种东谈主,要走正路,要回到方正的想想上,不要跑到邪的想想上去。
(三)指由衷,显根性
这《楞严经》是直指东谈主心、见性成佛的一部经。直指东谈主的什么心呢?直指东谈主的由衷。东谈主的由衷是什么神态呢?东谈主的由衷你看不见的。说:“我有一个心,我看得见的。”你看得见你阿谁心,是什么神态啊?说:“在我身段里头,像一个倒挂莲花阿谁神态,我知谈我有这个心。”阿谁不是你的由衷,阿谁仅仅你一个肉团心。这个肉团心,并不会有什么作用,不外保管你这个性命生涯汉典,它并不是能主宰你,能令你委果知谈一切的心。为什么?如果这个心是你的由衷,你东谈主死了,这个心也不会莫得啊!你这个东谈主还在这个地点,这个心还在你的身里头,为什么它就不成主宰你了?这是很彰着的,这个肉团心不是你的由衷。
由衷,也就是你本有的佛性,是以要显出你的根性来。本有的佛性在什么地点?就在你本人那里;不在身外边,也不在身里边,也不在中间。你比及经的正文上,就明白这种敬爱了,那里说得很详备。是以“十番显见”,显出见性;这个“见性”,才是你的由衷。这一部经的经文,恰是在讲这个“见性”;是以这部经的缘分,也就是要指明咱们每一个东谈主的常住由衷、性净明体。咱们的心是不去不来、不动不变的,它莫得变化,是以这才是一个常住由衷;性净明体,是说阿谁内容是莫得染污的。是以这是指令出来咱们每一个东谈主本人本有的由衷,而显出这个根性,这是第三种的缘分。
(四)示性定,劝实证
修定的秘诀有好多种,就是外谈也有他修的定;不外这个定里边,差之涓滴,就谬之沉,是以必须要修正定,而不要修邪定。小乘所修的定不究竟,外谈所修的定是一种邪定,而不是正定;因为他不是正定,就是修到什么时候,也不成成圣果的。为什么说他不成成圣果呢?因为他这个定不是“性定”,而是一种邪定。什么又叫“性定”呢?我有这样两句话,很遑急的,你们每一个东谈主应该把它写下来:
性定魔伏朝朝乐 妄念不起处处安
为什么咱们东谈主修行有魔障、有业障发现?就因为咱们性还莫得定呢!性如果定了,什么魔都会降伏了。你为什么不成降伏一切的魔呢?就因为你性莫得定,魔就不伏了。 讲起魔,有好多种。在本经的文里边讲有“五十种阴魔”,其实魔多得很!好多好多种,有天魔、地魔、东谈主魔、鬼魔、妖魔。天魔,是天上的魔王,他来恼乱你的禅定;地魔,是在地上所居住的魔,他来恼乱;又有东谈主魔、鬼魔,也来恼乱你的禅定;又有妖魔──说“妖妖怪魅”,这种魔也来恼乱你的禅定。
为什么这些个魔要恼乱你的禅定呢?因为咱们每一个东谈主在莫得成佛、莫得信佛以前,和统共的魔王是一家东谈主,互为家族。你咫尺想要和他分家了,你要修禅定以了死活、脱循环,因为他对你有一种爱念,舍不得叫你走,因此就来恼乱你的精神,恼乱你的禅定。因此,你若莫得定力,就会被这个魔田地转,就跟中邪跑了;你若有定力,如如不动、澄莹常明,就不会跟中邪跑。你如如不动,这就是个定力;澄莹常明,这就是个慧力──奢睿力。你能有定、慧的力量,什么魔也都魔不动你;你若莫得定力、莫得慧力,就会跟中邪跑了。跑到什么地点去呢?跑到魔的家乡去作念魔子魔孙,迤逦不已,是以这是很危急的。
外谈修习定力,他不知谈这个性定,而从末梢上入部下手,在这个假体魄上勤劳夫。头一样,他认他这个“识”──心解析作念他的由衷,他以为这个识就是由衷,是以就弄错了;就算修谈上有小数寂灭的田地,也都是乌有在的。这就好像用一块石头把草压上,草固然暂时不生出来,但如果石头一搬开,草照旧一样生出来。他硬用一种强制的方法,令他这个休想不起,这不是透澈的主张,是以就不成了死活;他莫得把休想的根给截断了,是以死活就不成了。
在禅宗里头,说:“念经是谁?”参悟这个话头;话头,就是扫一切法、离一切相,找这个“谁”字,这是透澈把休想的根给刨出去了!是以你有一天就会突然醒悟、豁然领略了;突然醒悟之后,你才知谈你的鼻孔是冲上、照旧冲下。咫尺你不知谈你的鼻孔是冲上、是冲下;你如果知谈鼻孔是冲上、冲下的,那就有主张了!那么鼻孔是冲上、冲下?这个问题,要比及你开悟才能知谈。
然则在那时,印度有一些个外谈,他不讲开悟,他学什么呢?学牛、学狗。为什么学牛、学狗呢?因为有个外谈,有一趟在定中看见一头牛生天了,他说:“喔,这牛都生天了,我要学牛阿谁神态!”于是就牛不吃的东西,他也不吃,学牛吃草,又学着牛睡觉,也在外边牛棚里住。在那儿住,天然也就学牛那种睡觉的神态;睡不着,就修小数定,效用他也不告捷,这亦然一种邪定。
又有的外谈,他或者作念梦,梦见有狗生到天上去了,于是他说:“这狗可以生天,我学狗吧!”于是他就学狗守门口,也学狗吃东西,学狗睡觉,学狗的行动,一切一切都鉴戒狗,狗不吃的东西,他也不吃;这都是一种修外谈法的,效用也不成告捷。
又有一个老修行是修外谈法,修这个无想定;无想定,就是什么也不想。他以为东谈主会打休想,他就不打休想,什么也不想;就在这个地点修修修,修来修去,想生到无想天去。效用呢?生到无想天,然后亦然一样贪污的,这都是邪定。
邪定,就是专门修外谈法、不透澈的这种秘诀,不是从压根上源头。你从自性上修自性,这是从压根上源头。你用休想心来修佛法,修来修去,就好像你煮沙子想它成饭一样,你就是修尘沙劫那么长的时间、那么多的劫亦难脱出循环,也不成成佛的。是以修行一定要遇到委果的明师,你才能取得委果的定力。谈到“委果的定力”,你若想有委果的定力,一定还有魔的。方才不是说有各样的魔吗?这都是外来的魔,还有自心魔;从外边来的魔,容易降伏;从你自心里生出来的魔,那是松弛易降伏的。还有一种魔,亦然最难降伏的,什么魔呢?病魔。
我铭记我在很年青的时候,那时候约莫十七、八岁,学习佛法,本人以为本人不得澄莹,很自尊的,就提及狂话来了。说什么狂话呢?我说:“一般东谈主都是怕魔,我就是魔怕!”说魔怕我,不是我怕魔。你说,这话说得狂不狂?我说:“天魔、地魔、神魔、鬼魔、东谈主魔,不管什么魔,我也不怕的。”说结束这话之后,这魔就来了。你猜什么魔来了?病魔来了。
这病魔一来,这回我也怕魔了,不是魔怕我了!因为这个病一来,行动也不解放了,好像披枷带锁似的,身段也不听话了。你叫它走,它就是走不动;你叫它坐着,也坐不起来。一天到晚就躺在炕上,也不成饮水,也不成吃饭,让这病魔缠住了。这时候我一想,我是说错话了,咫尺这个病魔来找我来了,我照旧抵牾不住这个病魔。
这一病,你说病得若何神态?病得什么也不知谈了,就是命在日夕,就要死了。然则在将要死而没死这个时候,又生出一种田地来了。什么田地呢?就见着我东北的三个王孝子。我东北有三个王孝子,其中两个是落发东谈主,一个在家东谈主;落发这两个王孝子,有一个是老谈,一个是和尚,在家这个王孝子是一个老年东谈主。他们三个东谈主来,就把我带着走了,叫我出去和他们玩一玩,我随着也就跟他们出去了。
很奇怪的,一外出口,这个脚就不沾地了,固然不是坐飞机,然则也到了虚空里头了;但是又不是腾云驾雾,就在虚空里头跑,走的时候,就从屋子顶上走。哦,往下边一看,阿谁屋子都很小的了,也看到好多东谈主!就这样样走,走到什么地点去呢?走到统共的庙里。中国的三山五岳──五台山、峨嵋山、九华山和普陀山,四大名山都去遍了。到什么地点,都见到好多东谈主,也见到好多的庙宇。那时候,各处去参不雅,不但到中国的地点,也到了好多番邦的地点,白头发、白眉毛、绿眼睛的西方东谈主,也见到好多。
到阿谁地点,很快就走了,就好像什么神态呢?我告诉你,就好像看电影,看结束这一幕,那一幕又来了;看完那一幕,这一幕又来了。就是走到这个地点,看结束,又到阿谁地点。看电影,是阿谁银幕一幕一幕地迁徙,不是你看电影的东谈主到银幕那儿去;我看这个电影,是我到银幕那儿去,不是阿谁银幕动,而是本人以为同这三个东谈主,连我四个,各处去看这些个电影。那时候,看见好多好多东西,也听见好多好多的事情。
之后就追念了,回到本人的门前,把本人的门开开,向房里一看,若何床上还有一个我在那儿呢?方正以为还有一个“我”的时候,本来是两个我,咫尺又造成了一个了──就这样一以为的时候,就造成一个了!这时候就有了呼吸,也有了动转。那时我父亲在我身边,我母亲也在我身边看着我,就说:“他莫得死,又活了!”我想:“什么叫莫得死,又活了?”一看本人,啊,躺在床上,不会动掸了!本人一想起来:“啊,我是有病了!”一问我父亲、母亲,说我已经有七、八天的时间,和我讲话也不知谈了,一切一切都东谈主事不知了,咫尺又有知觉了,知谈我还莫得死。
那么由这一趟之后──我前一堂不是讲吗?就造成了一个活死东谈主;我本人想我已经死了,我这是又生出来一个东谈主。由此之后,也不那么狂了,不说:“我不怕魔,是魔怕我。”咫尺我告诉你们每一个东谈主,千万不要说这种话,不要说“我什么也不怕”;你什么也不怕,那将来就有所怕了。那么说:“我什么都怕。”你什么都怕,那也不对的。一言以蔽之,不要讲这些个话,这是莫得用的话!
不外那时,我还有一件事情,讲起来真奇怪。什么事情呢?我那时候修行,以为本人有点功夫了。因为在我东北,在我没病以前,我就在谈德会上;在谈德会上作念什么的呢?就讲谈德、说仁义的,专门劝东谈主家作念好事。那么劝东谈主家作念好事,我本人作念不作念好事呢?我本人更作念好事;不是单劝东谈主家作念好事,本人不作念好事。
这个时候,我看书看到有一篇讲到张雅轩这种很好的行径,我看见他的行径这样好,于是我就发愿了。发什么愿?我就对天说:“天哪!天哪!张雅轩这一件事情,我一定要学他!”说结束之后,本人就以为后悔了:“你要学他这件事情,又有什么用呢?”说结束这个话之后,你说若何样啊?很奇怪地,随着这一天晚间,就遇中邪考来覆按我,看我究竟能不成师法张雅轩?这是我知谈你如果有什么愿力,默然中,菩萨或者就来覆按你,是以不要说自尊的话!究竟我遇到这件事情和张雅轩那件事情,是什么事情呢?很抱歉,咫尺我还不要讲,为什么?莫得到讲的时候,我不需要讲这件事!
你们每一个东谈主切记:不要说“我欢娱什么”,也不要说“我不欢娱什么”。你若欢娱什么,随时就会有一个令你欢娱的田地来锻真金不怕火你;你不欢娱什么,随时也就有一个你不欢娱的田地来锻真金不怕火你。一言以蔽之,没专诚想的话,就不要讲。那么要若何神态呢?要一心修谈,无用东谈主心,而用交心;就是要修“性定”,而求“实证”。什么实证呢?实证就不是虚妄的,和虚妄的就不同。
虚妄的,你或者正打一个休想:“啊,我咫尺成佛啰!”于是在坐禅里边,就以为本人这个身像佛一样了,也放光,也动地;其实莫得这样回事,这是一种虚妄的,这不是证果的田地。有的时候,又打了休想,说:“我正坐禅,看见佛来给我授记说:‘你就快成佛了!你不要修了,你咫尺就是佛了!’”这也不是实在的,这都是一种妄,不是证果的实证。
释迦牟尼佛证果,是在菩提树下坐了四十九天,夜睹明星而悟谈──晚间看明星而开悟了。开悟了之后,他就说:“奇哉!奇哉!一切万物,皆有佛性,皆堪作佛。”
在佛莫得证得佛果以前,这时候天上的魔王就来覆按佛。这魔王覆按佛,造成什么呢?造成一个好意思女,生得相称地好意思貌,到佛的眼前就向佛讲,一定叫他不要修谈,和她成婚去。有这样好意思貌的一个女东谈主,来条款佛和她成婚,佛那时在定中,也不被她所摇动。佛就想:“喔,你本人以为你这样好意思貌,生得这样样地好!其实你就等于一个老妪一样,面上的皱纹也不知若干?你眼睛里头眼眵和眼水、眼泪,往卑劣得也好多了!你鼻子也有鼻涕,口里黏痰、唾沫也多得不得了!混身都是污浊微辞的,你还来骗我呢?”
佛因为在定中这样一不雅察,把魔这个力量就给迁徙过来了,魔王居然就造成一个老妪,发也白了,牙也掉了,鼻子也淌鼻涕了,不知若何丢脸了!佛对魔王说:“你望望你本人!”这魔王本人一看,生了忸捏心,就跑了。其他还有各样的魔来锻真金不怕火佛,佛都不被魔所动摇;因为不被魔所动摇,是以就证果、成佛果了。
咱们咫尺每一个东谈主勤劳修谈,在那枢纽的关头,就会有魔考。在你那功夫莫得现前,莫得什么获利的时候,不会有什么魔考;你有了小数功夫了,就会有魔考了。魔考一来了,你如果不解析,就方才讲的,跟中邪就跑到魔的家族里边去了。是以,你若想修实证,一定得要有性定。你修得有性定的功夫,你性不摇动了,有定力了,你所证的果也天然是真实的,不会是假的。如果你被魔所摇动,那就不是委果的定了,那就造成一种外谈的邪定,外谈邪定不成证得佛果。
方才所说,这个外谈的东谈主看见牛生天了,他就学牛;看见狗生天了,他就学狗。究竟这牛和狗若何会生天呢?这头牛,因为它在前生的时候,修十善谈。然则它在没修十善谈之前,作念了好多恶事,这个果报应该贪污牛身;因为它修十善谈,牛身报结束之后,就应该生天了,是以就生天了。这只狗呢?亦然这个神态。
外谈不知谈这牛、狗前生的因果,以为它今生作念牛、作念狗就会生天,于是他就盲目地去学习牛、狗的这种行径,效用也就毫无设置,不成取得实证,不成取得委果的平正。
实证,就是实实在在地证得了;证得什么呢?证得本人委果本有的这种奢睿,本有的这种定力。所谓“定慧圆明”,定就匡助慧,慧也匡助定,相互圆融无碍的;证得这个真寂的理体,取得本人这个由衷。
(五)销倒想,除细惑
什么叫“倒想”呢?倒,就是“倒置”,不是正确的。说:“你这个东谈主真倒置!”不是他这个“东谈主”真的倒置,而是他这个“想”倒置。是以阿难尊者由摩登伽女那儿回到佛的地点,就向佛顶礼磕头,说:
“妙湛总持不动尊”,总持,就是陀罗尼;不动尊,这是楞严一种定的表现,这个定就叫“不动尊”。“妙湛总持”、“不动尊”合起来,这也就是“佛”,释迦牟尼佛可以称“妙湛总持不动尊”。“首楞严王世珍稀”,就是楞严这个定,这是世间最珍稀的。若何会珍稀呢?“销我亿劫倒置想”,能销除我以前世世代代、无量肥硕这样久时间的倒置想。想不方正的事情,这都叫“倒置想”。究竟什么叫“倒置想”?咱们世间东谈主所想的,都是倒置想;你尽打休想,这都叫“倒置”。这一部《楞严经》的功用可以销咱们每一个东谈主这倒置的休想,把咱们这种微微弱细,眼睛所看不见,耳朵所听不见,心里边想不出来的那种疑心,都销裁撤。
咱们东谈主,在这一念你不觉的时候,就会生出三种细惑。一念,是很短的一个时间,在这很短的时间,就可以生出三种轻飘的疑心,就是匡助你有三种的不解白。就好像什么呢?惑,就比方尘土。如果房里边有尘土的话,这一秒钟,好多的尘土就挂到那镜子上。然则挂得少的时候还不若何以为,尘挂得多了,这镜子也就莫得光了。咱们这个细惑,也就和微尘挂在镜子上一样。本来咱们自性的大圆镜智好像明镜,然则就因为生出这种细惑,就把明镜给遮住了;遮来遮去,是越遮越厚。是以神秀法师那首偈颂才说:
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频繁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
有的东谈主就说这首偈颂是不对的,我说这首偈颂是对的。为什么?这个身,是菩提的一个种子,就比方菩提树一样;东谈主的心,就好像一个明镜一样。是以他说“频繁勤拂拭”,就是叫你常常修行,频繁都要修行。“勿使惹尘埃”,你不要叫它挂上尘埃了。所谓“本日擦,明日蹭,擦来擦去如明镜”,你把尘土都擦去,阿谁明镜光就现出来了,就莫得细惑了。是以说“频繁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”,这也对的;这是在莫得开悟以前的东谈主,应该盲从这种的敬爱。
然则六祖内行就说了:
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
“菩提本无树”,莫得一个菩提树。“明镜亦非台”,阿谁明镜就是明镜,莫得台。“本来无一物”,你本来就莫得尘土,你何苦又去擦呢?“何处惹尘埃”,什么都莫得了,你尘埃又惹到什么地点去呢?是以这首偈颂,是开悟的东谈主所应该知谈、盲从的。这所谓“一念不生整体现,六根忽动被云遮”,你这一念不生,佛性就现前了,定也就现出来了;你六根忽动,你要是在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门头去作念主,那就是好像虚空里头生出云彩来,被云遮了。
那么倒置的休想销了,细惑也除了,这就很快会成佛果了。可惜咱们每一个东谈主不肯意去成佛,而自在留念这个五浊恶世,在这个天下别有六合,染苦为乐,背觉合尘,死活也不了,本人以为还可以呢!以为:“喔,你看我这个东谈主啊!又明智、又好意思貌,东谈主东谈主见着我都欢娱;东谈主东谈主不解白的事情,我都明白!”以为不得澄莹。现实上,就好像镜子上沾了尘,越沾越多、越多越沾,沾得本人小数光明都莫得了。咫尺你以为明智,你等着看,再过十世以后,或者造成猪那样愚痴也不一定的。不要不珍视咱们今生的去向,咱们今生要决定咱们到什么地点去;认明了道路,认明了去向,那才能有主张呢!
(六)明二门,利今后
二门,就是对等门和便捷门:“对等门”就是一种实的法,“便捷门”就是权的法。权,就是权变之法,不是实在的。这权变的法是偶尔的,在实法里边行一种权法;这是暂时的法,不是永远的。实法,就是实实在在的法,是永远不会变的。是以法有权法、实法;这个便捷秘诀就是权法,权巧便捷。
若何叫“权法”?我举一个例子:释迦牟尼佛“空拳度子”。有一个小孩子爬到井边,已经就要掉到水里了,那就会淹死的。释迦牟尼佛如果叫他追念,他不会追念,他照旧会往前爬的。于是,释迦牟尼佛合手了一个空的拳头,说:“我手里头有糖,你快追念!我把这个糖给你!”这小孩子一别传有糖吃,于是就追念了。现实上,佛的手里什么也莫得。那这是不是佛打谎话骗取这个小孩子呢?不是的!因为这小孩子已经要掉到井里边了,如果无用一种眩惑他的力量,令他很快就追念,他就会掉到水里,是以用这种空拳。空拳里头,什么也莫得,而佛说这个拳里边有糖,这小孩子就追念了。为什么追念?想要吃糖。
那么对一切的众生,也就是用这种秘诀来教授众生。本来什么也莫得,对众生说:“啊,我这儿有宝贝,你到我这儿来,我就有宝贝给你!我这儿有无价的宝珠,又有什么最佳的东西。”因为众生都有一种无餍,一别传有平正,就来了;来了,效用照旧一种便捷秘诀,这是权巧。权巧便捷度众生,这就是用一种便捷秘诀。这第二门,就是便捷秘诀。
利今后,利就是“利益”,利益今后。这个“今后”,在佛那时候,可以说是“今”;在咫尺,也可以说是“今”。由今到将来的一切万物,都可以取得利益,取得法的灌溉,是以这叫“明二门,利今后”,这是前面第二“教缘故缘”的第六种。因为有这一种的缘分,是以就说这部《楞严经》。说《楞严经》,就是用对等的秘诀和便捷的秘诀。这个对等的秘诀,也就是一种实的法;而便捷秘诀,就是权的法。用这两种秘诀来教授一切万物,令一切万物都离苦得乐;那么离苦得乐,将来就是证果成佛,这是这部经利益众生的敬爱。
因为有以上六种的缘分,是以说这部《楞严经》。
【编按】以下录自一九八七年四月二日“主不雅智能推能源”讲座
诸位一定很不但愿我来,为什么不但愿我来?因为每次我来,你们都七手八脚,毛骨悚然,狭小不安,吃不安,睡不着,也不知谈有莫得穿衣服。但是你们又很矛盾地但愿我来,是以我又不成不来,这就是矛盾中的矛盾。天下上好多事情都是很矛盾的,但是也由矛盾中才能显出不矛盾。咫尺咱们讲(一)“恃多闻,忽定力”。这是第一个教缘故缘,因为阿难尊者一开动就不修行,只多学,学外边的笔墨,落笔墨障,是以莫得定力,田地一来,差未几就倒下去了。为什么?这是他忽略定力,莫得定力的缘故。
(二)“警狂慧,护邪想”,如果一个东谈主多闻,就很容易有狂慧;然则阿难尊者固然多闻,但是莫得狂慧,是以还有救。狂慧的东谈主不一定多闻,只凭记闻之学,就发狂了;他保护他那一种邪知邪见,明明说得不对,但是会谈论,就这样狡赖!
“警狂慧,护邪想”可以改为“警狂慧,勿邪想”,警告狂慧的东谈主不要想入非非;“护”很容易让东谈主误以为要保护邪想,然后他们就认为保护他们的邪想是对的,不成叫东谈主撤消他们的邪知邪见;这真的狂中狂、迷中迷,是以改成“勿”。
(三)“指由衷,显根性”,这就是经中的七处征心、十番显见。
(四)“示性定,劝实证”,这是你阿谁性应该定,不要那么浮,不要那么不安分,要老安分实。“定”就是安分,不是其他,就是守方法、守戒律,这叫作念定。不想入非非,东观西望,前俯后仰,这都叫作念定。不是我要打坐才是定,平时行、住、坐、卧都守方法,不要急躁,就叫作念定。“示性定”就是指令性要定,不要有特性,不要有麻烦;要安分,才能有真实的证。
(五)“销倒想,除细惑”,销你无量劫以来的倒置想,除你看不见、觉察不到的那种轻飘惑。惑有粗惑、细惑、尘沙惑。细惑是你所看不见、察觉不到的,也就是想惑,就是迷理起分辨;见惑,就是对境起贪爱。
(六)“明二门,利今后”,咱们要明白便捷门、对等门,才能够利益咫尺、畴昔一切万物。
──“主不雅智能推能源”讲座至此
参.藏乘摄属
第三个门,叫“藏乘摄属”,也可以说是“藏乘分摄”。藏,就是“经藏、律藏、论藏”,这叫“三藏”。这三藏又属三无漏学,三无漏学就是“戒、定、慧”;经藏就属于定学,律藏就属于戒学,论藏是属于慧学。在中国的经典上常常看见“三藏法师”,就是这三藏──经藏、律藏、论藏。
经藏里边所诠、所属的,是定学,它所讲的,大批属于修定的秘诀。就像本经,这部《楞严经》就是教东谈主修禅定的,前面不是说“示性定,劝实证”?是以这一部经就属于定学。那么其中也兼有戒学,兼,就是兼诠;在经文里边,不是有〈四种清净明诲〉吗?这就是讲戒律的。这部经也有慧学,不外未几。因为戒、慧它未几,是以这一部经典,就属于定学,不属于戒,也不属于慧;在三藏里边,是属于经藏所摄,不是论藏,也不是律藏。
什么叫“乘”呢?乘就比方一辆车,车有大车、有小车,小车只能坐一个东谈主或两个东谈主,好像脚踏车只能一个东谈主在车上。这个“小乘”,不是单单指脚踏车,就是普通的小车,小车它能坐东谈主,而不成多,是以叫“小乘”;小乘,就是“声闻、缘觉乘”。大乘,就是“菩萨乘”,菩萨乘就比方大车,这一辆大车可以载好多东谈主。是以在佛所讲的教里边,有大乘、小乘。
那么这一部经是属大乘经典?是小乘经典呢?这一部经是教菩萨法,佛所护念的,是属于大乘菩萨法,是大乘所摄。
若何说这一部经是“教菩萨法”呢?这是因为一些阿罗汉都要回小向大,发菩萨心、行菩萨谈。阿难尊者由摩登伽女的家里,回到佛所住的地点,就启请释迦牟尼佛,指令他往日一切如来所修的菩提谈路,释迦牟尼佛就答覆他的所问。这种法,都是菩萨所修的法,是以这一部经就属于菩萨乘,而不属于小乘法。这一部经既然属菩萨法,那它的藏乘分摄是明白了。
【编按】以下录自一九八七年四月六日“主不雅智能推能源”讲座
在翻译的时候,可有说这个东谈主要舍利弗尊者的右眼?莫得。咱们应该要珍视这小数。如果这个东谈主条款右眼,而舍利弗尊者也已经给了他右眼,那这样,这个东谈主是不对的。为什么?舍利弗尊者已经给这个东谈主他所要的,是以这个东谈主就不可以说所给的是不对的。由于他莫得讲明他要的,而舍利弗尊者也莫得问澄莹他要哪一只眼睛,就挖出右眼给他。是以这个东谈主就说:“我要的是左眼!”而踩碎了他的右眼。这样咱们不成说这个东谈主起初是条款右眼,而依他所条款的给了他之后,他却不要。这样是很矛盾的。
熟习讲法的这个东谈主没提到,条款眼睛的这个东谈主现实上是天东谈主来覆按舍利弗尊者,望望他是不是委果要行菩萨谈,想修大乘法。讲法的东谈主莫得提,这会令东谈主不敢行菩萨谈。如果舍利弗尊者不敢行菩萨谈,那咱们是谁?咱们又若何敢行菩萨谈呢?这会令东谈主不发菩提心的。是以讲法的东谈主,应该在竣事的时候讲明,现实上这是天东谈主来覆按舍利弗尊者。
那么舍利弗尊者把这个眼睛舍了,然后就退到二乘,不行菩萨谈。他的眼睛不是莫得了,那只右眼又归附了,照旧有的;但是他考试没通过,是以他仍然照旧一个小乘东谈主。在咱们这里边讲法,一定要把这个逻辑学明白,如果你不懂逻辑而说法,这会令东谈主退心。
还有,有东谈主说小乘是邪定。小乘不是邪定,但是他的心量小小数,定是一样的,莫得大乘那么广大。“那伽常在定,无有不定时”,正定是行、住、坐、卧都在定中,都不成鼠目寸光,在职何的口头都不成随狂放便地嘻嘻笑,好像现出一个谄谀的神态给东谈主看,或乱讲话,这都是莫得定力的。
是以由这小数,你们这些学习佛法的东谈主,起初要学莫得特性。什么事情有特性还可以,然则修谈不可以有特性。六大量旨就是教东谈主除特性的,你若不除特性,你就什么东谈主都不行;什么东谈主有特性,什么东谈主就不成修行!旁的事情可以用特性,唯独这修谈不成用特性,在职何的口头不管是谁,一发特性那就很臭的,就没东谈主同意的。在释教里头,对恶性比丘是“默摈之”,莫得东谈主和他讲话,恶性比丘尼更莫得东谈主自在和她讲话,或和她斗殴,是以不要动不动就耍特性,那是不行的!
──“主不雅智能推能源”讲座至此
肆.义理深浅
第四门,是讲“义理深浅”:它的义理,究竟讲得是深、是浅?这一部经所讲的敬爱,是属于哪一教?
按照天台宗来判断,有“藏教、通教、别教、圆教”。藏教,就是小乘法,属于三藏教。这三藏教所说的是什么经典呢?就是“阿毗达磨”,又叫“阿含经”。阿含,是印度语,翻到汉文就叫“无比法”;固然是无比法,但是在天台教来判,照旧属于小乘教,是以这部《阿含经》叫“三藏教”。
三藏教之后,又有“通教”:通,就是“邃晓”,它前面通到三藏教,向后边又通到别教去,通前、通明,是以叫“通教”。通教之后,又有“别教”──特别的这个教。若何叫“别教”呢?它是“别前、别后”,和前面的通教也不同,和后边的圆教又不同,是以它是特别的。别教之后,就是“圆教”。藏、通、别、圆,天台讲这四教。
那么按照贤首宗来判断,这一部经的教理,是属于哪一教呢?贤首宗讲“五教”。什么叫“五教”?就是“小教、始教、终教、顿教、圆教”这五种。小教,就是天台所判断的“藏教”;始教,就是天台所说的“通教”和“别教”;终教、顿教、圆教,都在天台的“圆教”里头包括着。是以这五教和四教,称号是不疏通,但是表面是一样的。那么,始教就是大乘教的一个开动,而小教只知谈东谈主空,不知谈法空──知谈东谈主是空的,而法还莫得空,关于法还有一种执着,莫得空。终教,这就已经到大乘这个教里边了,是以他既知谈东谈主空,又知谈法空;东谈主也空了,法也空了,东谈主空、法空,东谈主法双一火,这是属于大乘的一种敬爱了。
讲到“东谈主法双一火”这个地点,我又想起来一个公案。在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,常常有东谈主请斋──请佛去吃饭,扶养佛。佛吃结束饭,就给斋主说法。那么斋主(就是请佛吃饭、扶养斋饭的这个主东谈主)要向佛磕头顶礼,然后苦求佛说法。佛若不在,就请这一些个佛的弟子、罗汉去应供;应供结束,也要说法的。
有一天,佛和诸大比丘都出去应供了,庙里就剩一位小沙弥。这个小沙弥在庙里看门口,又来一个斋主请斋,要扶养。扶养,就是作念小数好的菜、好的饭,请佛或者比丘、沙弥到家里来吃,这就叫“扶养三宝”。那么佛和比丘都到外面去了,庙里就剩这位小沙弥,这个斋主说:“你是沙弥,也好!我就请你这位沙弥去应供啰!你同我去了!”这小沙弥面不改色地就去了。若何面不改色呢?他莫得本人去应过供,都是同比丘去的,咫尺东谈主家请他吃饭,也不知谈到那地点说个什么好?说法,不知谈法若何说?那么不知谈也去啰!这个斋主就很诚心肠请他到家里吃饭。
吃结束饭,斋主就很恭敬地向这位小沙弥磕头顶礼求法,等着他说法。这小沙弥在座上,一看这个东谈主叩了头,然后在阿谁地点低着头,也不起身,就等着他说法呢!你说,这小沙弥若何样啊?哈,他莫得什么话讲,下了座就跑!跑回祇树给孤单园佛住的地点去了。吃结束饭,不说法就跑了!心里一定以为很忸捏的、很不好道理。
供斋这位斋主在这地点跪了很久,低着头,也听不见讲什么。“啊,这个沙弥说什么法呢?”暗暗地抬开端:“我看他究竟说什么法?”一看,座上什么也莫得,这位小沙弥莫得了!他看这位小沙弥莫得了,当下就开悟了。开什么悟了?悟到“东谈主空、法空”──东谈主也莫得了,法也莫得了。“啊!”他说:“正本这样!”就开悟了。这光开悟不行,得要去求讲解;他就跑到祇树给孤单园,去追这位小沙弥了。
这小沙弥跑回祇树给孤单园本人房里,进去把门闩就插上了,在里边就lock(锁上)。为什么把门锁上了呢?他生怕这个斋主来找他要法的债,再找他说法;他无法可说,是以就把门锁上,生怕这个东谈主来找他。殊不知,他刚锁上莫得好久,这个东谈主居然就来了!来到这儿,就敲他的门,他也不敢出声,在里边就面不改色的,恐惧得不得了:“啊,这若何办呢?把东谈主家饭也吃了,东谈主家咫尺来逼着要法,这若何办哪?”这一慌乱,若何样啊?小沙弥也急得开悟了!两个沿路开悟,他也悟到“东谈主空、法空”这个敬爱了。
是以不知谈有什么缘分,或者你一慌乱也会开悟,或者你一欢娱也会开悟,或者你以为有什么田地来了,磕着、碰着,都会开悟的;是以这开悟,不是一样的开悟──有的东谈主听见起风的声息,就开悟了;有的东谈主听见活水的声息,就开悟了;有的东谈主或者听风铃一响,也开悟了;或者听钟一响,也开悟了。说:“那我听这样多,若何莫得开悟呢?”我若何知谈你若何不开悟啊?(上东谈主敲钟)咫尺听这个声息,有莫得开悟啊?是以这开悟,要等着你时候到了,好像烧饭似的,你烧饭,饭熟了的时候才能吃。你这开悟,也要等机缘老成了;机缘老成了,磕着、碰着,或者若何样,都会开悟的。
中国在往日,历代祖师开悟的情形有好多好多种,不是一样开的悟。是以只消你能专心致志去修行,去究诘佛法,总有一天你会开悟,会明白的。你咫尺如果开悟了更好,莫得开悟呢?你先冉冉等着,不要慌乱!不要急得睡不着觉、吃不饱饭,不要这样神态!我知谈 Loni(果逸)不慌乱,是以她睡得着觉,总想要睡觉;因为不慌乱,是以就要睡觉。
在“终教”,既悟东谈主空,又悟法空,这是到大乘的教海里边。这一种的终教还不算究竟,还有顿教比终教又较高一步;这终教,是教菩萨法。又有圆教,是一切一切都圆融无碍,一切一切都“本来是佛”。《法华经》是属于圆教,是以《法华经》上说,一切万物将来皆当作佛。经上说:“若东谈主狼籍心,入于塔庙中,一称南无佛,皆共成佛谈。”这是说东谈主到塔里边和庙里边去拜佛,心本来要诚、要专一的,然则这个东谈主他莫得什么诚心,到这庙里边,就念“南无佛”;但就这样一念“南无佛”,将来就成佛的。
讲到这个地点,我又想起来一个公案。念经,应该给众生走动向,不为本人来念经,要为人人念经。我念一声佛,就回向这个功德给一切万物,这个功德更大,更是圆融无碍。为什么这样讲呢?
因为以前释迦牟尼佛,带着一班门徒到了一个国度去化缘,莫得东谈主布施,任何东谈主都不扶养佛,也不扶养佛的弟子。那时目犍连尊者莫得随着佛沿路去,比及摩诃目犍连尊者最其后了,你说若何样啊?这城里统共的东谈主,国王、大臣、老庶民顶礼跪拜地向摩诃目犍连尊者来磕头接待,又问他:“您用什么,我都扶养您;您所需要的什么东西,我都给您!”一般佛的弟子就不解白这件事,请问佛说:“以佛这样样大的德行,到这个城里边,莫得东谈主来扶养;摩诃目犍连尊者是佛的弟子,反而这样多东谈主恭敬他。这是什么敬爱呢?”
佛向弟子就说了:“为什么我来,这些个国王、大臣、老庶民不扶养我呢?因为我和他们在往日生中莫得种下善缘,和他们都是什么缘也莫得的。那么,摩诃目犍连同他们有什么缘呢?
在往昔无量劫以前,摩诃目犍连尊者那时候作念一个砍柴的樵夫,到山上去砍木头(firewood)追念烧火。有一次,在砍柴的时候,他碰到一窝风子要来螫他,他那时就念经,又发愿说:‘南无佛啊!你们这一班蜂子不要螫我,等我将来得谈的时候,我先度你们成佛去!你们不要有这种恶心来害东谈主!’他发了这种愿,是以这一班蜂子也就不螫他了。其后这只蜂王就作念这一个国度的国王,这一班蜂子就作念国王的大臣或者老庶民,衍生好多东谈主民在这个地点。咫尺目犍连尊者落发作念了比丘,到这个城里来,就因为宿世他发愿度这一班的众生成佛,是以今天他来了,这一窝风子都向他磕头顶礼,这样地接待他。”
由这一件事情看来,咱们每一个东谈主修谈,都应该结缘,应该要对任何东谈主都好,发愿令每一个东谈主都成佛;不但令每一个东谈主成佛,统共的众生都度他们成佛。你发这个愿,无形中你看不见,但是东谈主与众生心里边,都有一个无线电通着的──你看不见,但是你对他好,他默然中一定会知谈的。
你应该对一切万物都存一种度脱他成佛的心,咱们每一个东谈主若存这种心,到任何地点都有缘。说:“我到某一个地点去,莫得东谈主呼叫我,也莫得东谈主理我。”为什么?就因为宿世同这个地点的东谈主莫得缘。是以这个“缘”是最要紧的,咱们每一个东谈主修谈,必须要与一切万物结缘。所谓“未结菩提果,先结众生缘”,莫得到成佛以前,必须要先和众生结缘。
与众生结缘,若何样结法呢?就是要对统共的众生都好,以好心对待一切万物,以好事来待一切万物;力量能作念到的事情,就应该尽量去作念好事。这都是大乘菩萨的发心,不要作念小乘阿谁罗汉、自了汉,只顾本人、不顾他东谈主。
“欲结菩提果,广结众生缘”,就是对众生要结缘。为什么?众生就是佛,你对众生好,就是对佛好;你若对众生不好,那也就是对佛不好。是以你若能看一切万物都是佛,这众生见到你亦然佛;你若见众生都是魔王,众生看见你亦然魔王。这就像什么呢?你戴着绿眼镜,看见东谈主都是绿的;那东谈主来反看你呢?亦然绿的。你戴红眼镜呢?看东谈主都是红色的。你眼睛看东谈主家是什么神态,东谈主家也就看你是什么神态。
是以本人才说,一切万物的心里,都有无线电互重复着的。你不要以为我这儿动一个恶念,他不知谈。可以,他不知谈,但是他阿谁自性上有一种嗅觉,会知谈的!是以东谈主对东谈主,你若对东谈主好,这就属阳;对东谈主不好,这就属阴的。
那么第四门“义理深浅”,义,就是经上统共的道理;理,就是敬爱。这一部《楞严经》的义理,究竟是深、是浅呢?它这个理是深的,就好像大海那么深。你知谈大海有多深?有的东谈主测量说是多深;但你测量这个地点是这样深,阿谁地点或者又浅小数、或者又深小数,是以测量不出来究竟有多深。《楞严经》这个敬爱,亦复如是,也就是你松弛易穷尽这个敬爱。你们每个东谈主,这个东谈主在《楞严经》上取得这个平正,那一个东谈主又取得他的平正,各东谈主所得的不同;但是这种的奢睿,都是在这一部《楞严经》里边所得的。因为经典深,咱们得的奢睿也就会大,得的定力也就坚固,是以叫“一切事究竟坚固”,也就是这个敬爱。
那么这个深而又坚固的定力,咱们每一个东谈主究诘这部经典都会各有所得。但是对这部经的义理,你也取得了,他也取得了,是不是这个经上就少了小数?不是的。这个理也就像大海的海水,你取去了一些,这大海里的水照旧这样多;他取去这海里的水,又有他的用途,海里的水照旧这样多,它取之不尽的。这经上的敬爱亦然不成穷尽的,你开悟了嘛,这个经上的敬爱照旧这样多;你莫得开悟嘛,它亦然这样多。你就取出去若干的奢睿,这个经里头照旧包藏这样多奢睿,也莫得增、也莫得减,是以这个经的义理,就比如大海那样地深,取之不尽的。
【编按】以下录自一九八七年四月六日“主不雅智能推能源”讲座
咫尺咱们究诘经典,谁都不一定讲得正确,是以谁讲得不正确的,都必须把他篡改一下,不要以谣传讹,这小数是很遑急的!如果不把他篡改,到外面一说,仿佛是对的,就会闹见笑。
法固然是圆融无碍的,然则它也有它本来的面孔、本身的这个神态,不成类似,一概而论。不成随狂放便的,理是圆融无碍的,但事上有好多不同的。好像这个“义理深浅”,就是说这部《楞严经》的本身是深、是浅,不是说旁的,不是说小乘若何样、大乘又若何样;它是说这部经的本身。就如这个东谈主究竟是长得多高多矮?是肥是瘦?阿谁浅的就像瘦的,深的就像肥的;浅也可以说是矮的,深也可以说是高的。
这部经有多深?可以,它是开奢睿的,还有修定。开奢睿须修定,要修定你要有戒,有戒来匡助这个定,有定才能匡助这个慧,是以这样到顶点是深。而且《楞严经》上也讲到〈四种清净明诲〉,那是行远自迩的地点,这个很粗陋的,很容易解析它;是以说〈四种清净明诲〉是《楞严经》的基本。也可以这样说,这部经是开悟成佛的,这是一个深的地点。
经典的敬爱,智者见智、各执己见、深者见深、浅者见浅,大东谈主看就是大东谈主的敬爱,小孩看就是小孩的敬爱──就像知贞所说的,她的意见是对的,从一个莫得学过佛法的东谈主来说,是很有逻辑的。
为什么佛说这部《楞严经》?是为了开悟成佛,开大奢睿的!是以这部经是究竟坚固,是最究竟、最深、最奥妙的,它这种的敬爱是不可想议的。固然有东谈主说是通教,它通前通明,它能通于前面的藏教,和通于后边的别教,但是那不是正题,是附带的道理。
是以,意见要看得圆融无碍,然后解析、了解它。好像咱们解析东谈主一样,看这个东谈主是高矮胖瘦、曲直红,知谈什么是外在,什么是内在。如果咱们拿一部经当一个东谈主看,表里都解析了,然后才能了解经义,就不会差到那里,莫得旁的要诀。每个东谈主有一部经,他这部经是义理深浅、是藏乘所摄的,这都有的。是以意见你要把它看得举止的,然则固然举止又不可乱讲,必须要环环相扣。
──“主不雅智能推能源”讲座至此
伍.能诠教体
什么叫“教体”?为什么又要有教体呢?统共佛所说的法,都有它的教体。这一部经的教体是什么呢?是“声、名、句、文”。声,就是“声息”;名,就是“名字”;句,就是“一句话、一句话”;文,是“著作”。
在文殊菩萨答覆释迦牟尼佛所问时,说:“我今白世尊,佛出娑婆界。”如来出现于世,所说的教体是什么呢?又说:“此方真教体,清净在音闻。”此方,就是娑婆天下;真教体,委果的教体是什么呢?清净在音闻;这个“音闻”就是教的体。音闻就是声息,然则单有声息,不成谓之教体,好像风也有声、水也有声,然则那不成成为教体。
什么是教体呢?“声、名、句、文”。声,就是佛说法时的声息,佛所说法,有一种声息;有声息,然后就有了神气;著神气,就有了句读,一句一句的;因为有一句一句的,然后就造成了著作,就有文华可不雅了!是以这仍是的教体,就是以“声、名、句、文”,作念为本经的教体。
这声、名、句、文叫“随相门”。又有“唯识门”,这部经又以唯识为它的教体。又有“归性门”,归性门不讲相,而归这个性,以归性为它的教体;归,是归追念;性就是自性。又有“无碍门”,以无碍为它的教体。
“唯识门”讲三界唯心,万法唯识。释迦牟尼佛不雅察机缘,应以何法得度的,他就于“净识”里边,生出这一种的说法,而教授这个众生;这个众生在这个“识”里边,也就取得这种法的利益。是以这叫唯识门,以唯识为它的教体。
“归性门”,这是圆融无碍,就把识也莫得了,返识归性,归到性上,以归性为它的教体。
若何叫“无碍门”呢?前面阿谁有事、有理,归性门就是一种理。那么这四种(随相门、唯识门、归性门、无碍门)合起来,有“事事无碍、理事无碍、理事俱无碍”,这叫无碍;以无碍为这一部经的教体,莫得防碍,一切事都圆融无碍了。
【编按】以下录自一九八七年五月四日“主不雅智能推能源”讲座
统共的大乘经典你都可判它为实相,以实相为体;实相是无相,然则无所不相。这个实相,就是六合间阿谁“能”,“能”是视之不见。那么《楞严经》的体,说是有四门,而归纳起来是圆融无碍的,就是以实相为体。是以这个经典讲来讲去,照旧以实相为体。你们若明白它以实相为体,那就知谈经典里边的道理都与实关系联,都由实相所生出来的。是以不管你是随相门也好,唯识门也好,或是归性门、无碍门,都莫得出这个实相。但凡大乘经典,不管哪一部经,都可以用实相作它的体。这部经以这四门来解释实相,诠显实相。
压根提及来,连实相也无相。实相无相的,圆融无碍,就是教你不执着这个有相的。用四门来解释这部经的体,那就是诠显实相的敬爱,亦然这神态。而经上每一卷所说的敬爱,都是归纳到实相上,讲来讲去,无非显实相。诠是诠显,显出这部经实相的敬爱,令东谈主们明白实相的敬爱:“喔,这个正本是这样!”就好像解析东谈主似的,白东谈主、黑东谈主、黄东谈主、红东谈主,究竟是哪一种东谈主。
这部经的体是实相,《楞严经》属于大乘经典,你用实相为体就可以了,它那一种分辨出四门,无非教你明显了实相的敬爱。
──“主不雅智能推能源”讲座至此
陆.所被机宜
什么叫“所被机宜”呢?就是所教授的众生,所教授的这种机,这叫“机宜”。这个机宜──这一部经所教授的,是什么众生呢?这一部经所教授的是“情与冷凌弃,同圆种智”,多情、冷凌弃都可以成佛的。那么所教授的,主要是声闻、缘觉和有学。
什么叫“声闻”?声闻是闻佛的声息而悟谈的,修四谛法──苦、集、灭、谈。什么叫“缘觉”?缘觉又有两个称号:生在有佛出世的时候,修十二缘分而悟谈就叫“缘觉”;在无佛出世的时候,修十二缘分而悟谈,这叫“独觉”。这个独觉住在深山穹谷里边,隐于山洞之间,他看六合间的万事万物,生生灭灭、灭灭生生,所谓“春不雅百花开,秋睹黄叶落”,他看这种的田地,而本人悟谈了。
那么这一部经,恰是教授声闻和缘觉这两种的机,又教授有学的机。什么叫“有学”?他是还有所学呢!这就是菩萨。因为在佛的果位上来说,菩萨还有所学,是以叫“有学位”;到佛的果位上,才是“无学位”。
又教授一种,就是“定性声闻”;定性声闻,他是不肯意回小向大的。那么不定性的声闻呢?他回小向大;这回小向大就可以由声闻的果位,过程缘觉,而成菩萨。这一部经,恰是教授这些个机的。然则固然说这四种机是当机者,要是往辽远的来说,统共三界的众生,都是这一部经确当机众,都可以教授的。那么这能令定性声闻也回小向大,发菩萨心、成菩提果,是以这一部经是无机不被、无东谈主不度的。
【编按】以下录自一九八七年五月二十四日“主不雅智能推能源”讲座
《楞严经》的教理是要教东谈主修定、开奢睿;修定、开奢睿先要持戒律,这在〈四种清净明诲〉中说得很澄莹。如果咱们能依照〈四种清净明诲〉修行,就是《楞严经》所被之机;谁不依照〈四种清净明诲〉修行,谁就不是《楞严经》所被之机──主要的地点就是在这儿!
那么你持戒律,依照清净明诲来修行,还要有正知正见。那若何样能知谈你是正知正见?正知正见就是要守方法,一切时、一切处都要守方法,戒律就是方法。为什么你必须守方法?因为你不守方法,就会走火入魔,是以提议来〈五十种阴魔〉。在〈五十种阴魔〉的变化里边,这都很容易误入邪道。
如果你莫得委果的戒力、定力、慧力,就会盲从。是以经典所被的机,不管是声闻、缘觉、菩萨或小东谈主,谁能够守戒律、守方法,就是这部经所包括、所教授的东谈主。如果你这样一想,就知谈经典是很遑急的,为什么遑急?就是要守方法,不要喜虚荣、好夸张,这就是所被的机。
今天有东谈主讲得井井有条,也有东谈主讲得悔怨媲好意思,那么但愿不懂的东谈主,就要问懂的东谈主;懂的东谈主教不懂的东谈主,要相互相互匡助,这样就都是《楞严经》所被的机。
──“主不雅智能推能源”讲座至此
柒.宗趣通别
若何叫“宗”呢?“尊崇曰宗”,重视它,这叫一个“宗”;“宗之所归,叫趣”,宗所趋向,叫“趣”。什么叫“宗”?好像二乘的东谈主专门讲因果──二乘就是权乘的东谈主。佛所说的教法有权乘、实乘,权就是暂时的,实就是永远的。暂时所说的权乘秘诀,就大批讲“因果”;因就是宗,果就是趣。到实乘上,就讲“悟入”;悟就是宗,入就是趣。这部经以阿难尊者当机被难,这个时候佛救他,教他回小向大,这是宗;及至他到达极果,这是趣。这种宗趣,是通于佛谈的;不像其他小乘的经典,仅拘于小乘,不成达到佛果,是以与小乘教理有分辨的。
弟子:宗趣?
上东谈主:“尊崇曰宗”,你很尊崇他,这就叫作念“宗”,就是你推崇这个东谈主。“宗之所归”就是“趣”,趋就是“往前”,宗的归趋,就是一个“趣”──这是一种学问。
【编按】以下录自一九八七年五月二十六日“主不雅智能推能源”讲座
“宗趣通别”,这是《楞严经》的宗趣通别,不是《法华经》的宗趣通别。每一部经也都有它的“宗”,这是“通”;每一部经也都有它的“趣”,这是“别”。这部经的宗和其他经的宗,宗与宗是一样的,但道理在那部经本身是不一样的。也就像咱们每个东谈主是作念什么用的,每个东谈主的责任不同,责任就是他的宗;责任固然不一样,却都是在责任,作结束工就是趣。又如咫尺咱们究诘佛法,究诘时间就是宗,究诘明白了就是趣,宗趣都是不一定的。
这部经粗陋说来,是以破迷显正为主,破阿难尊者的迷,显出由衷来、正路来。什么是这部经的趣?可以说以反迷归觉为趣,由迷途走到觉谈上,这就是个趣。咫尺依古德讲,局限于六对:破显、偏全、悟入、体用、行位、分满。但如详备解析,则若何讲若何有理,无入而不得。况古德所举都是大同小异的敬爱,不要名词一不一样,就不解白,而作为很深、很难解的。
再拿作念工的比方来说,作念电脑是作念工,究诘科学亦然作念工,责任的性质不同,但都是在作念工,而最终的标的都是为赢利。咱们究诘佛法的最终标的,不是为了赢利,而是为特出到奢睿。咱们的趣向,就是为了走向般若之地,以开奢睿为趣向,这是东谈主东谈主所但愿的,否则咱们究诘佛法作念什么?究诘佛法就是要去愚痴,转成奢睿。
愚痴要若何去呢?就是要去迷,迷就是愚痴;不迷、不倒置就是奢睿,这是很粗陋的敬爱,无用高睨大谈去讲这部经的宗趣。这部经以破迷显正为宗,以成佛为趣,究竟是要成佛的,类似于此都可以讲,不一定要按照注解讲。注解仅仅辅导咱们一条路,如果明白了,若何讲若何有敬爱;但是要有字据,讲出来合理,相宜经义,这就可以了。
再举个更粗陋的例子,如小孩子说:“姆妈!我饿了。”这就是以吃饭为宗,吃饱了就是趣。又如:“姆妈!我冷了。”这就是以要穿衣服为宗,不冷为趣。如说:“姆妈!我困了。”就是以要睡觉为宗,睡着了为趣──上列的敬爱是很容易明白的。
经典就是叫咱们迷了就要学明白,是以迷的时候要以究诘佛法为宗;究诘明白了,有了正知正见,就是趣;明白这点,也就是明白经典的宗趣了。
又说“吃饭、穿衣、就寝皆宗趣”,这并不是见笑,能真明白这句话,宗趣也就懂了。你们不要以为你们都会吃饭、穿衣、睡觉,其实你们都不会的。委果会吃饭的,不吃也不饿;会穿衣的,不穿也不冷;会睡觉的,不睡也不困。
──“主不雅智能推能源”讲座至此
捌.说时前后
佛说这部经,是在什么时候?若就这一部经,佛开示回小向大之说,应该是在方等的时候说的。而佛说法四十九年,在这个时候,波斯匿王六十二岁;波斯匿王和佛是同岁,若依波斯匿王的年龄,应该是在般若的时候说的这部经典。是以这说时前后,就定它在方等或般若的时候,是以判它在终教的里边,是一个实法,这是“说时前后”。
【编按】以下录自一九八七年六月四日“主不雅智能推能源”讲座
说时前后第八门,《楞严经》是属于方等教。方等教照旧属于通教,“通”是邃晓无碍,又是通前通明,往前可以通到小乘去,往后可以通到大乘。是以《楞严经》的教义,可以说是方等时或般若时,这都可以。方等的时候它是通于阿含时,是以它是教小乘回小向大。若何又说它是通明?通于后头的般若时。方等时是大乘的一个初门,初发大乘菩提心的时候。是以可以说这部经属于方等或般若时,它是通着的。咱们看经典要把它看活起来,不要单执着一部分;单执着一部分,这是以一废百,以这个一样就把一百样废了,也可以说是死板欠亨。
是以这个说时前后,它是什么时候呢?就是说《楞严经》阿谁时候。阿谁时候可以说是方等时或般若时,它们是通着的。那时波斯匿王是六十二岁,是以佛也应该是六十二岁。本来佛说完方等时是五十岁,佛三十成谈,十二年说阿含,八年说方等,是以佛是五十岁。然则波斯匿王说他是六十二岁,是以也可能是般若的时候,但是那时佛说这部经典,它不属于般若教,照旧属于通教,是以判它为方等时,这是一个概况的道理。
咱们不要钻牛角尖,很执着这个“时候”,这个时候不是一个问题。古来这些大德高僧分科判教,有的地点是正确,有的地点是好冠上加冠,不需要的。后东谈主要把阿谁敬爱看得很举止地,也不要说它一定若何神态,或一定不若何神态,用你本人的我见,说它不是阿谁时候,或是阿谁时候,这是无有定法的。
时间本来也莫得往日,也莫得咫尺,莫得畴昔。那么咫尺可以说就好像这个时候──咫尺究诘《楞严经》,咫尺就是说《楞严经》的时候;不外是在佛入涅槃之后,说咱们究诘《楞严经》。是以这个“时候”是不要执着的,咱们要是削足适履,在阿谁地点以噎不吃饭,那是太可惜;是以不要以噎废食。
佛说法,古德固然分为五时──华严时、阿含时、方等时、般若时、法华时,但是经典不一定在哪一时讲,就是属于哪一类的,就归到哪一时。能这样想,那真的圆融无碍,才能前后领略,委果取得经义。例如来说,虽说佛二十二年说般若,但我不折服佛二十二年只说般若。在二十二年中必定含有其他的教义,如方等教,是以不要这样执着时候。可能佛在般若时也讲一些方等教,或者在方等时也讲一些般若教。如果以耶输陀罗授记作为程序,就说它是为法华涅槃时,那你若何知谈佛以前莫得为她授记?这都不一定的;这就是以小东谈主的想想来测量佛的田地。
佛的田地是不可想议的,咱们莫得主张知谈。咱们不要太执着佛什么时候说什么经典,咱们也不成说佛说过一部经后,就不再说它了。总之,咱们咫尺究诘《楞严经》,这就是说《楞严经》的时候;什么时候莫得究诘,就不是说《楞严经》的时候。
你若何知谈波斯匿王不是再求教《楞严经》的?那时波斯匿王说他是六十二岁,是以你若何知谈佛在般若时,不会再说《楞严经》,再次谈判《楞严经》的敬爱?因此咱们不成说佛说事后,就不再重提它的敬爱。例如以前我讲《楞严经》,那时是一九六八年;咫尺又讲,而咫尺是一九八七年,这样岂肯说咱们究诘《楞严经》是在哪一个时候呢?这不是放胆就是哪一个时候。就如果北,她一九六八年在北边,咫尺到了南方,那么对她而言是一九八七年听到《楞严经》。还有也可能佛讲《般若经》时,全球对《楞严经》的敬爱不懂,是以又再行究诘,这样若何能够细目是哪个时候?
──“主不雅智能推能源”讲座至此
玖.历明传译
“历”,就是资格;“明”,就是叫咱们每一个东谈主都明白;“传”,是传授;“译”,就是翻译。提及这一部经的缘分,是很远的──天台智者内行那时遇到一位从印度来到中国的法师,这位法师告诉他,印度有一部《楞严经》,这部经是究竟坚固,是最究竟、最深、最奥妙的,它这种的敬爱是不可想议的。天台智者内行听这样说法,于是他每一天就向西方叩拜,求能看见这部《楞严经》的经典。一拜,拜了十八年这样永恒,然则拜了十八年,也莫得看见过这一部《楞严经》。
因为印度国王认为这一部经典是一个国宝。若何说国宝呢?这一部经典是龙树菩萨到龙宫里取出来的,是以这个国度就把这一部经典也定为国宝了,不准流畅到番邦去。而咫尺译经的这位般剌密谛法师,他想把这部经流畅到其他国度去,尤其是中国。他就把这部经典带着,想要到中国来,殊不知在海关上,就被检查的东谈主查获了,带不出来。
那么他且归就想各样的方法,想把这部经带到番邦去。他想各样方法也想不出来,其后他就用最小的字,把这部经写到最细的绢绸上,然后用蜡把它封好了;把臂割开,将这部经放到肉的里边,之后再用膏药贴上。等伤已经好了,这就把这部经藏到胳臂里边了。有的东谈主说是藏到腿里边,我想:因为藏在腿里边不恭敬,是以他一定是藏到臂,或者身上肉厚的地点;割开肉,把这部经放到里边。等伤口好了的时候,他这回到中国来,因为这一部经在他肉里边,海关检查不出来了,于是就带到中国来。
带到中国来,就带到广东这个地点,正赶上丞相房融被贬到广东来,于是就把般剌密谛法师请到广东的一座庙里边,翻译这部经典。这翻译经典的过程是这样样真贵,是以咱们咫尺能究诘这一部经典,都幸好这位法师能用这种的苦心,把这一部经典带到中国来。你想一想,这一部经典何等遑急呢!智者内行别传有这一部经,他就向西方叩拜,天天望空遥拜这部经典,效用也莫得读诵过这一部经。而咱们咫尺也莫得拜这一部经,就遇到这一部经,又可以读诵,你说这个缘分是何等殊胜呢!
唐.中天竺梵衲.般剌密谛译
唐:就是中国唐朝的时候。中天竺:这是中印度的一个称号。这是在唐朝什么时候呢?在唐朝武则天退位了之后,神龙元年这个时候,有一位印度的梵衲:“梵衲”亦然印度话,翻译到汉文就叫“勤息”;就是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瞋痴。佛也叫“梵衲”,以前佛住世的时候,马胜比丘衣裳袍、搭着衣,在印度的街上走,舍利弗尊者见到他,就问他说:“啊,你这样样尊容,威仪这样好!你一定有个师傅,你跟谁学的呢?”马胜比丘就说:
诸法从缘生 诸法从缘灭 我佛大梵衲 常作如是说
说这一切法,都是从缘分生出来的,一切法也从缘分灭;我的师傅叫“佛”,是个大梵衲,他常常是这样讲的。舍利弗尊者听他这样一讲,也就随着他到祇树给孤单园去拜佛作念师傅,落发了!是以佛也叫“梵衲”。
翻译《楞严经》的这位梵衲,叫般剌密谛:这是梵语,译成汉文就叫“极量”;言其奢睿和才能都极其丰富,相称圆满,他的才能也到顶点了,他的奢睿也到顶点了。译:是“翻译”,也就是“易”,就是把它调遣过来了。换什么呢?就是将印度的文,换过来造成汉文。
般剌密谛法师是译经的一个译主,若何叫“译主”呢?就是那时在沿路翻译经典,不是就只他一个东谈主,而是有好多的法师联结在沿路,全球共同来翻译这一部经典。究竟有若干呢?约莫那时有两百多位法师,共同在沿路来究诘、翻译这部经典。那时在广州,他住在制止寺里边;制止寺是广州的一个大古刹,在阿谁地点翻译这部经典。
他把这部经带到中国来,翻译成汉文,但是他翻译的时候,很快很快就把它翻译结束。为什么他要很快把它翻译完呢?因为他把这部经典带出来之后,印度的国王也知谈了,国王就抑止守关的这一些仕宦说:“你们为什么放这个和尚出去,把这个国宝也带走了?”是以这位法师自在快点且归认罪,宁可国王若何样罚他本人,也不但愿国王罚守关的这一些东谈主。因此,他很快地把这部经典翻译结束之后,就又回到印度去请罪,听凭国王若何样刑事包袱他,他就收受若何样的刑事包袱。这位法师关于这一部经的孝敬,功德口舌常之大的,咱们咫尺能取得究诘这一部经典,都应该先感谢这位梵衲这种的功德,因此把这位梵衲的这种过程,先向全球来先容。
方才说,“梵衲”是“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瞋痴”,咱们每一个东谈主也都应该学。若何叫“勤修戒定慧”呢?你起初要皈向三宝,之后又要受五戒;不是受了五戒就算了,还要照着这个去实施。若何叫实施?就是“不犯戒”。好多东谈主都知谈这五戒是什么,就是“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谎话、不饮酒”。五戒相称遑急的,如果咱们每一个东谈主能修为、实施这五戒,就不会失意东谈主身。
那么说:“不杀生,这可以的,一切万物皆有佛性,皆堪作佛,这应该戒的,应该不杀生;不偷盗,这亦然应该戒的;不邪淫,亦然应该戒的;不打谎话,亦然应该戒的。为什么酒也在五戒之内呢?为什么要戒酒呢?我一世中就欢娱饮酒,又欢娱吸烟,是以我也不想学佛法了!为什么?有戒酒这个条例,我就不肯意学佛法!”然则你要本人想一想,你喝酒对不对呢?吸烟对不对呢??
说是:“东谈主东谈主都喝酒,东谈主东谈主都吸烟,这有什么不对的呢?这是东谈主东谈主所好的!”然则东谈主东谈主所好的,这就是“习焉不察”──你染成这种的习气,不知谈觉察。东谈主家吸烟,你也吸烟;东谈主家喝酒,你也喝酒,就随着东谈主家跑了。随着东谈主家跑,本人身上就养成一种的缺点──这叫“缺点”,东谈主莫得大病,就有微恙;莫得微恙,就有个缺点。这吸烟、喝酒是一种缺点,要把它戒裁撤!然则,宁可不学佛,也不戒除烟酒,你说这个东谈主的想想多愚痴呢?这是一种愚痴的想想!
为什么要戒酒?我咫尺讲一个公案给全球听一听。有一个东谈主欢娱喝酒,他受了五戒;受了五戒之后,他就守不住戒了。他想:“啊,我喝小数酒好啰!”于是就想要喝酒,然则莫得什么菜吃──中国东谈主喝酒都要有小数送酒的菜,不像番邦东谈主喝酒就那么喝,也不需要菜。在这个时候,偏巧他的邻居就有一只鸡跑过来了,他说:“这回好了,你给我送菜来了!”于是把这只鸡就给捉住了。
捉住这只鸡,这犯了一个盗戒;他把这鸡杀了,犯了一个杀戒。这盗、杀和酒戒都犯了!因为有鸡肉送酒,也喝醉了;这个时候,邻居的女东谈主来找鸡,敲他的门。他开开门,这邻居的女东谈主就进来了,说:“你看见我有只小鸡跑过来莫得啊?”他说:“莫得,莫得,我没看见!”这把一个谎话戒也犯了。他又看这个女东谈主生得很漂亮,于是又起了淫欲心,就把这个女东谈主给强奸了;于是就被东谈主家告了,就要打讼事。
就因为他喝酒,把五戒都犯了。是以“酒能乱性”,佛家戒之。喝酒喝多了,东谈主就不由自主了;不由自主了,就忽天忽地──忽然而天、忽然而地了,腾云驾雾,什么事情都作念得出。就因为这一个酒,把五戒都犯了,是以这五戒里边,就要戒酒。因为你不喝醉了,就不会作念这样多的糊涂事;喝醉酒了,就什么事情都作念得出来。是以在释教里头,起初要受持五戒,这口舌常遑急的。
你皈向三宝之后,然后再受五戒。受了五戒,如果你不犯戒,每一条戒里头,就有五位护戒的护法善神保护着你;你若犯戒了,这善神就跑了,不保护着你了!是以受戒在释教里头也口舌常要紧的。
受戒若何样受法?不是说我本人望望书,书上说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谎话、不饮酒,这就算受戒了。也不是说我本人在佛前点上香,烧几个香疤,这就叫受了戒。要若何样呢?在家东谈主想受五戒,必须要找一个大德高僧来给你讲解,他给你讲解受戒,这谓之“受戒”;受了戒,然后你守戒,这功德是不可想议的。是以你想受戒,一定要在僧东谈主的眼前来乞受戒法,这才正当呢!
“定”,提及来有好多种,一言以蔽之,你不被一切外边的田地所摇动,这就是“定”。要若何样才能取得这个定呢?你先要静下来。若何样静呢?就是参禅、打坐。因为咱们一般东谈主都不定,今天到东边去,翌日又到西边去,“朝秦关,暮楚阙”,各处去跑,跑来跑去,总也不定;你若想要定,就要勤劳修行。咱们咫尺天天就是习定,然则你习定,有的时候就有好多的田地。你在田地来的时候,切记不要被田地转,这就是定;你要是被田地转了,那就是莫得定。
好像收到一封信,有一个不好的音书,心里就生出一种愁闷来;这是莫得定,一锻真金不怕火就受不住了,就莫得锻真金不怕火上。或者遇着一件喜的事情,你也随着这件喜的事情跑了,这也莫得定。或者遇着一件令你发特性的事情,你就发特性了,这个定也莫得告捷。你要也不喜,也不怒,也不哀,也不乐,无用喜、怒、哀、乐这种神情去作念事,而用交心来作念事,这就是一种定。
修定,然后才能开奢睿。你若莫得定力,就莫得慧力;莫得慧力,你若何能学习佛法呢?你定力、慧力从什么地点来的呢?要从戒那儿来的。要先受戒、守戒,然后修行,与法才相应呢!与法相应,那你才能取得法水的灌溉。
贪、瞋、痴这三种,等于毒药一样,叫“三毒”。咱们是以莫得成佛的原因,就因为有这三毒;如果把这三毒能罢手了,咱们很快就可以成佛。这三毒──(一)无餍:就是贪而无厌,不管什么东西,就贪多,越多越好。(二)瞋心:就是生出一种瞋恚,遇到事情就发特性,生瞋恨了。(三)痴心:就是一枕槐安,相称愚痴,作念事情摸不着头脑的。能把这三种息灭了,就会与谈相应的,修谈就会很容易设置你的谈业。
梵衲有四种──
(一)胜谈梵衲:就是“修行证果”。或者证阿罗汉果,或者证菩萨果,这叫“证果”。
(二)说谈梵衲:就是“弘法利生”。弘法,就是阐发佛法,弘是深广;我咫尺给你们讲经,这就叫弘法。利生,是利益众生,令一切万物都取得利益。
(三)活谈梵衲:是“精持戒律”。行持戒律,关于戒律很精研、很防备,不犯戒,以谈自活──以修谈来作念为他的生活。
(四)污谈梵衲:就是“开斋破戒”。他相背佛的戒律,关于释教上就有所染污了,就有坏的影响,令一般东谈主见了,说:“啊,这个落发东谈主小数也不守戒律!”就不生信心了;因为不生信心,关于释教就不亲近了,是以叫他污谈梵衲。
那么,翻译《楞严经》这一位梵衲般剌密谛,是属于哪一种呢?是属于前三种的,也可以说是胜谈梵衲,也可以说是说谈梵衲,也可以说是活谈梵衲,而不是污谈梵衲。为什么要讲这位译主呢?因为他关于《楞严经》这种孝敬、这种功德,口舌常之大的,是以咫尺没讲经之前,要把这位译主的名字先讲一讲。这“历明传译”的第一,就是译主。
乌苌国梵衲.弥伽释迦译语
这位般剌密谛法师主办翻译的责任,那时还有一位助手,他是乌苌国梵衲:“乌苌国”亦然印度的一个国名,“乌苌”又叫“乌场”,以前是一个国王的花圃。这位梵衲是这个国度的高僧到了中国来,他的名字叫什么呢?叫弥伽释迦:这个名字翻译到汉文就叫“能降伏”,他能降伏一切的麻烦,也可以说能降伏一切的魔障;一言以蔽之,什么他都可以降伏。这个法师他是译语:他翻译、修正这个言语。像是在汉文要用什么话来翻译印度话,这位法师作念一个译语,是以那时亦然这个译经场里边最高的一位法师。
罗浮山南楼寺梵衲.怀迪证译
像这本经上,普通都莫得咫尺我写这位法师的名字,你们可以加上他,因为古本上都有这一个“证译东谈主”。这位是什么地点的东谈主呢?他是罗浮山南楼寺梵衲:这罗浮山,是广东的一座名山;南楼寺,就是怀迪法师住的庙。
怀迪证译:他作念这个讲解;若何证呢?“证”,就是保证的道理。这“怀迪”,约莫他的师傅给他起名字的时候,就但愿他精进勤劳,就给他起个名字叫怀迪。怀迪的“迪”字,就当一个“进”字讲,道理就是总要精进修行,不要休息,不要懒惰。这一位法师的学问相称好,平时也究诘经教,对经典的敬爱相称明白,对印度的梵语也懂,于是在那时译经场里边的成员里,他就作念一个证译的法师。
因为般剌密谛和弥伽释迦这两位法师,本来汉文和梵文都很能干,那为什么还用一个中国东谈主来作念证译东谈主呢?因为他们两位固然是汉文、梵文都邃晓,但是初初到中国来,惟恐对汉文还不完全透澈明了,是以就用一个中国东谈主来给作证。这位怀迪法师,就是翻译本经的一个证译东谈主。不外在咫尺的经本上,就莫得这位法师的名字了,而在古本上还有。那么究竟谁把这位法师的名字给裁撤了?我也莫得覆按。但是我但愿全球也应该知谈这个证译东谈主是谁,是以今天我讲《楞严经》的时候,也特别提议来向全球说一说。
菩萨戒弟子.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.清河房融笔受
菩萨戒弟子:这个菩萨戒,落发东谈主也应该受,在家东谈主也应该受。《菩萨戒经》上说,不管国王、大臣就位的时候──就是国王履新的时候,都应该受菩萨戒;大臣去作念大臣的时候,也应该受戒。房融因为明白佛法,就以佛作念为他的父亲,以菩萨作念他的伯仲,是以说他是“菩萨戒弟子”。菩萨戒有若干呢?有十重四十八轻;有十种特别遑急的,四十八种是轻小数。是以他受这个菩萨戒之后,本人就称“弟子”。
他又作念过前正议大夫:“前”,就是以前,不是他咫尺作念。“正议”,《史记》上就称“正谏”,叫“谏议大夫”。谏议是管什么事情的官呢?就是“言官”。若何叫言官呢?就是不管国度有什么不对的地点,他就去讲、去品评。有的朝代叫“御史”,就是这个国度什么事情作念错了,他就要来品评。“大夫”,就是官的一个称号。
同中书门下:“中书、门下”,都是丞相府的一个名字。“中书”,是管天子的一切书札、诏书之类的,一切一切天子所出的命令,都由中书丞相这儿来经管;“门下”,就是经管政务的行政主座。门下就经管政府的事情,中书就经管天子的事情;是以这两个丞相,一个管发号布令的,一个就奉行这命令的。这个“同”有两种解法。一种是说左、右丞相由都他一个东谈主兼了,是以就叫“同中书门下”。又有一种解法是他和中书、门下是同寅;同寅,就是同等的、共同来作念事情的东谈主。平章事:“平”,就是平均;“章”,就是显赫、彰显。彰显这些个事,就是对朝廷里边统共的事情,要把它平均一下。
清河房融:他是清河东谈主。名字呢?他姓房,叫融。融,就是很圆融的。笔受:就是他用笔写出来这些著作,他是润色的,这叫“润文东谈主”。润,就是把它修饰更好意思好小数。是以《楞严经》这个著作,那是再好都莫得了!为什么?你看,丞相房融是一位最大的文体家,最有学问,他亲笔来润色这个著作!是以《楞严经》里边的著作是特别好,再莫得这样好的了!这《楞严经》的文法是最佳了,你想学汉文,若能把这部《楞严经》读熟了,读得能铭记住,那你的汉文就是最佳、最高了。中国东谈主莫得看过这种著作的,那多得不知若干!
【编按】以下录自一九八七年六月八日“主不雅智能推能源”讲座
你们看这地点,前面有三位法师,后边有位居士;本来那位居士应该放到“证译”的法师前面,但是因为他是居士,是以就把他放到后边。怀迪法师是那时的证译,他不一定懂得梵文,不外他就讲解所翻出来的汉文,道理完完全正确了,是以说他“证译”。那么这四个东谈主,可以用咱们翻译的这“四步”来把它讲明了──
(一)翻译:这是“初译”,也就是创始。
(二)译语:这就是“修改”。
(三)笔受:也就是“润色”。
(四)证译:也就是“证语”。
这和咱们咫尺翻译的这四步正投合。
你们诸位不知有莫得看到这个地点?为什么要房融笔受呢?这个房融是那时一位很有学问的文体家,亦然一个达官贵东谈主,他有地位,又有学问,又信佛;因为这样,他亦然自在沿路来究诘佛法。这不是说可靠、不可靠,或可依赖、不可依赖的问题,这就是他是一个很折服佛的东谈主,学问又好,又和那时的达官贵东谈主有对等的 Level(阶层)。是以你就是翻译经典,也要有国度政府的力量才可以完成。好像那时候,有几百个东谈主、几千东谈主翻译经典,如果莫得国度的力量,谁也作念不到的。
咱们咫尺在西方翻译经典,这恰是一个开动,是第一步;将来若有纵欲量,有大善学问,会有好多东谈主共同来作念这个事情,不是咱们咫尺这样小边界的。全球对这种情形都要解析澄莹!是以咫尺“历明传译”有这四个设施,有四个东谈主,诸位应该知谈。
──“主不雅智能推能源”讲座至此
拾.别解文义
【编按】从第二册开动bt核工厂最新地址,分辨逐句解释经文。